”陶艺工作室的常客。她会在周末的清晨带着自己烤的面包来,一边帮沈舟揉泥,一边听他讲陶瓷的历史;沈舟会在傍晚的窑火旁,教她调配釉色,给她讲不同窑温对陶瓷的影响。他们的身影,常常出现在工作室的各个角落——有时是林砚蹲在晾坯架前,给每个坯体贴标签;有时是沈舟站在窑炉边,和她一起等待作品出炉。
有一次,林砚刻好的“安息日碗”在施釉时出了错——她不小心把釉料滴在了刻字的凹槽里,原本清晰的“第七日”被糊成了一团。她蹲在工作台前,看着被弄脏的碗胚,眼圈突然红了:“明明已经很小心了,怎么还是搞砸了……”
沈舟走过来,没有安慰她,而是拿过一支细毛笔,蘸了点清水,轻轻刷去凹槽里的釉料:“釉料像恩典,多了会遮盖原本的心意,少了又不够温润,要刚刚好才好。”他重新调了浅淡的釉色,教她如何顺着刻痕薄涂,“就像神赐福第七日,不是让我们懈怠,而是让我们在安息中找回初心。作品出点错没关系,重要的是知道怎么修正,怎么重新注入心思。”
接下来的一周,林砚每天都来工作室,重新刻坯、施釉。在沈舟的帮助下,她终于做出了一套完整的“安息日餐具”——碗上刻着“天地万物都造齐了”,盘子上刻着“赐福给第七日”,杯子上刻着“歇了一切的工”。烧窑那天,他们一起守在窑炉边,看着窑火从橘红变成暗红,直到天亮才敢打开窑门。
当那套带着浅灰釉色、刻着经文的餐具从窑里取出来时,林砚的眼泪突然掉了下来——碗口虽然不够圆,釉色也有些不均,可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迹,却比任何精致的工艺品都让她心动。“沈舟,谢谢你,”她拿起一个杯子,轻轻碰了碰他手里的碗,“如果不是你,我可能早就放弃了。”
沈舟笑了,从窑边的架子上拿下一个小盒子,里面装着一只刻有亚当名字的小陶人:“这是我给你做的,《创世记》里说神用尘土造人,我们用陶土做小像,也算对‘创造’的一点致敬。”他顿了顿,语气认真,“林砚,和你一起做陶瓷的日子,就像安息日一样,让我觉得踏实又安心。我想,神造男女,本就是要彼此相伴,一起经营生活,一起在创造里感受恩典。”
林砚看着手里的小陶人,指尖轻轻拂过“亚当”两个字,突然觉得心跳漏了一拍。她抬头看着沈舟,眼里映着窑火的光:“我也是。以前在广告公司,每天忙着赶方案,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来到这里,和你一起揉泥、烧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安息’——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和对的人一起,做有意义的事。”
第三章传承中的使命,如样式相传
随着对陶艺的深入了解,林砚和沈舟开始一起做更有意义的事——他们在工作室里开设了“亲子陶艺课”,教家长和孩子一起做陶瓷,还会在课上给孩子们讲《创世记》里神创造天地、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