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地拿出孙子的作业本,上面歪歪扭扭写着“你当刚强壮胆”,“我每天给孩子喂饭时,就念一句经文,没想到他竟记在了心里。”
那天书亦安第一次在众人面前分享自己的困惑,也第一次明白:律法的传承从来不是“教会的任务”,而是每个家庭“活出来的日常”。她后来设计的“家庭灵修手册”,特意加入了“五分钟晨祷”“睡前圣经故事”“家务中的律法”等板块,甚至为职场父母准备了“通勤灵修指南”——“昼夜思想”从来不是要整块的时间,而是把真理融入柴米油盐的每一个瞬间。
深秋求婚那天,陆耶利在书斋中央摆上了缩小版的耶利哥城模型,城墙用透明树脂制成,里面嵌着无数细小的LED灯,象征着“真理的光”。他手里的银戒指内侧刻着“谨守之约”,“亦安,神让我们在书斋相遇,不是偶然。我想和你一起,像约书亚谨守神的吩咐那样,把律法的真理传给下一代,让每个家庭都能成为‘活出来的见证’。”
婚礼在书斋的庭院里举行时,孩子们用彩纸剪出的“耶利哥城”挂在藤萝架上,风吹过时沙沙作响,像在诉说古老的得胜故事。牧师诵读《约书亚记》1:8-9时,阳光恰好穿透云层,落在新人身上,书亦安忽然想起陆耶利曾说的话:“神的应许从不迟到,只是有时候,我们需要学会‘等一等’。”
婚后扩建书斋时,他们特意增设了“家庭灵修工坊”。周末常有家长带着孩子来这里,有的跟着书亦安学做“圣经故事手工”,有的跟着陆耶利讨论“如何在育儿中践行律法”。有次那个总爱发脾气的小男孩,在工坊里学会了“羊角冷静法”——每当他情绪激动时,就会拿起玩具羊角吹一吹,想起祭司绕城时的顺服,慢慢平静下来。他的母亲后来反馈,孩子不仅发脾气的次数少了,还会在妹妹哭闹时,主动说“我们要学约书亚,不着急,慢慢等”。
如今书亦安和陆耶利的儿女也渐渐长大。儿子陆守真继承了书斋的管理工作,他在书斋新增了“数字藏经阁”,把珍贵的古籍扫描成电子版本,供无法亲临的信徒查阅;女儿书承悦则成了儿童牧师,她改编的《耶利哥城的故事》儿童剧,在各地教会巡演时场场爆满。有次承悦在讲道中说:“我的父母教会我的,不只是律法的知识,更是‘谨守’的本质——它不是束缚,是神给我们的保护,让我们在这个混乱的世界里,能找到永远的方向。”
每年暮春,书亦安和陆耶利都会带着子孙们在书斋的庭院里祷告。细雨依旧会打湿雕花窗棂,孩子们会在青石板上跳格子,嘴里念着“你当刚强壮胆”的经文。陆耶利会指着那本1925年版的《约书亚记注释》,告诉孙辈们:“这本书里藏着我们家族的使命——把神的律法代代相传,不是为了让我们成为‘完美的人’,是为了让我们知道,无论走多远,神的应许永远与我们同在。”
书亦安有时会翻看当年的教学笔记,扉页上那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