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向东说得对,术业有专攻,她不可能万能。
只是,一想到“药神宫”这个组织用医术行邪魔事,她心里就堵得慌,那是对她毕生信仰的玷污。
“我没事。”她呼出一口气,看向窗外。
经过杏花村的耽搁,他们抵达省城橘城时,已经是第三天的下午。
七十年代的省城,没有后世的高楼林立,却也比县城繁华太多。
宽阔的马路上,自行车流浩荡,偶尔有几辆解放牌卡车和刷着标语的公共汽车驶过,扬起一阵尘土。
空气里,混杂着煤炉的烟火气和国营饭店飘出的肉香。
道路两旁,青灰或红砖的苏式建筑上,刷着巨大的红色标语,昭示着这个时代的烙印。
“我们先去供销大楼买些东西,第一次上门,不能空手。”姜芷很自然地说道,这是应有的礼数。
陆向东点了点头,将车停在路边。
橘城最大的供销大楼里人头攒动,的确良布料、上海牌手表、永久牌自行车……每一件紧俏货都引来无数艳羡的目光。
陆向东径直带姜芷上了二楼,准备买包装体面的糕点和两瓶好酒。
姜芷却拉住了他,走向了旁边的药材柜台。
“酒伤肝,糕点太甜,叔叔阿姨年纪大了不宜多吃。”
“我们买点温补的药材,我亲手配一副药膳的料包,对他们身体更好。”
陆向东看着她认真的侧脸,心里暖烘烘的,什么都听她的。
她站在柜台前,目光扫过那些品相平平的药材,手指在玻璃柜面上轻轻划过。
“黄芪要选内蒙的,质绵;当归要挑陇西的,肉厚。这里的……”她微微摇头,“只能说聊胜于无。”即便如此,她还是认真地让售货员取了几味药材,指尖捻起,凑到鼻尖轻嗅,辨其产地,观其色泽,辨其干度。
就在姜芷配好一副温补的药膳料包,准备离开时,不远处一个柜台忽然爆发出一阵喧哗。
“我的天!这可是个大家伙!怕不是有上百年了吧?”
“快看这芦头、这根须,这形态……绝对是正宗的野山参王啊!”
只见一个穿戴体面、眼神活泛的男人,正唾沫横飞地向一位身穿中山装、面色苍白的老爷子推销着一棵硕大的人参。
那人参卧在红布上,根须完整,形态酷似人形,确实卖相非凡。
老爷子身旁,一个神情警惕的中年男人扶着他,低声劝阻:“老爷,这东西来路不明,咱们还是去国营药店买。”
“国营药店哪有这种品相的货?”老爷子剧烈地咳了两声,枯槁的手指微颤,显然已是病入膏肓,对这棵“救命稻草”动了心。
“小陈,我的身体我清楚,就得靠这口老参吊着命了。五百块,买了!”
五百块!
这个价格让周围的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这年头,一个八级工的月薪也不过百元出头,五百块,是足以让一个家庭疯狂的天价!
摊贩眼里的贪婪一闪而过,立刻满脸堆笑:“老爷子,您可真是好眼力!这可是我祖上从长白山老林子里挖出来的传家宝,要不是我儿子娶媳妇急用钱,给一千我都不带眨眼的。”
姜芷的目光,只在那棵人参上停留了一瞬,眉头就蹙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