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双手背在身后,慢悠悠地踱步过来,故意清了清嗓子,装作一副淡定的模样。
其实当初他听说要把洗澡间和厕所单独隔出来建,也是半信半疑。
毕竟村里几十年来都是在外头搭个棚子当茅房。
哪有谁把屎尿之所修进屋里的?
他还特地跑去问了周老头,确认这不是闹笑话,才肯掏钱动工。
没想到如今亲眼见到效果。
不但干净卫生,还极大地方便了生活。
他自己用了这几天,都觉得老年夜尿频繁也不怕了。
半夜起来几步就到,安全又快捷。
他笑着对围观的村民们说道:“你们看,这法子管用吧?以后谁家要是准备盖新房,不用愁怎么布局,找周老头就行啦!
这些点子,可都是他照着图纸一点点做的,连水泥怎么调、瓷砖贴多高,都有讲究呢!”
其实多数人都清楚,这主意是苏家自己想的。
现在苏老爹不藏私,还主动推荐工匠,把建房的技术、材料的搭配、结构的设计都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了乡亲们。
大家都记在心里,感激得很。
不少人当场就在心里打定主意。
无论如何也要早点攒钱,咬牙省吃俭用几年,也要盖一栋这样的新房子。
毕竟那屋子宽敞明亮,冬暖夏凉,墙砖结实,瓦片整齐。
连院墙都修得气派,跟以前的土坯房完全没法比。
苏老爹瞧着那些年轻人眼里的期待劲儿。
看到他们眼神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心里更是乐开了花。
他一边带着大伙儿继续走动,一边笑着点头回应大家的称赞。
接下来带大家看屋子的时候,谁问啥他就答啥,态度坦诚,回答得特别痛快。
当然了,有些事他还是避而不谈的。
像是这个点子到底是谁最先琢磨出来的。
每当有人追问这一点,他总是轻轻咳嗽两声,岔开话题,只说是“一家人商量的结果”
,再不肯多说半句。
跑商的徐达和韩掌柜还有别的事儿要忙,便拱了拱手,向苏老爹告辞后匆匆离去。
剩下的人还留在苏家门口的小院里闲聊,成群地聚在一起,低声议论着刚才见到的新屋,言语间满是惊叹。
正好趁着大伙都在,苏老爹清了清嗓子,提高了声音说道:
“咱们作坊现在还要再招十名男工。”
他顿了顿,等众人安静下来,才继续往下讲。
“三个是负责送货的,牛车我们这边出,配好鞍具,还管一顿午饭。”
他伸手往村外的方向指了指。
“到时候按路线划分片区,每天清晨出,傍晚回来,来回一趟就结当天的工钱。”
“两个是卖货的,这事儿你们现在也该听说了吧?”
他笑着环视一圈人群,见不少人都点头,便接着说:
“卖出去多少,就有多少提成。
上个月李二头光提成就拿了二两八钱银子,刨去饭钱还剩两两多。”
剩下的五个就是干力气活,主要是推磨,帮着搬运原料、装袋打包。
虽然辛苦些,但工钱稳定,每日按时上下工,一月一结,从不拖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