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为适应行业变化,增强自身竞争力,造船厂做出了一系列的变动,尝试引进新型造船技术及先进设备。
但有相当一部分工人对新型造船技术跟新设备抱有强烈的抵触心理。
造船厂不得不辞退一茬又一茬抵触的工人。
为此甚至引发了数次工人罢工运动。
造船厂的母公司马里纳工业甚至派了代表进驻造船厂,与工会进行了数论谈判,在花了一大笔钱后,才将事态平息下去。
但工人们的抵触情绪并未随之而消弭。
两年来,造船厂各种大小事故频发,造成了大量损失。
最严重的一次,一艘即将下水的新船差点儿被炸上天。
造船厂不得不对引发事故的工人处以极刑。
工人认为自己不该有此下场,便去寻求工会的帮助。
工会有求必应,立刻组织起来,为工人争取利益。
双方各执一词,僵持不下,工会祭出杀招,组织罢工。
造船厂不得不服软。
如此再三,造船厂与工会的关系已经变得空前紧张,双方在各个领域展开了空前的斗争。
助理无奈地摊摊手:
“之前造船厂跟工会的谈判中,工会提出过一条要求。”
“造船厂在向任何外界机构提供任何员工名单时,都必须送由工会审核,确认名单没有侵害工人们的利益,且用法用处正当后,才能提供。”
“他们是真的会一个人名一个人名地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