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寒门状元:我的大脑通古今 > 第31章教谕三试惊真才,文萱心动赠私札

第31章教谕三试惊真才,文萱心动赠私札(2 / 3)

又点出了刑政的现实作用,

最后归于“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平衡之道,

可谓中正平和,深得儒学精髓。

满场微微颔首者甚众。

此答已远超寻常童生水平。

刘老翰林眼中讶色一闪而过,不置可否,旋即抛出第二问,更为具体:

“若依你之言,德主刑辅。

然则当今之世,胥吏贪酷,民困顿,德化难施,刑律亦常有枉纵。

弊在何处?又当如何革除?”

此题直指时弊,已带策论色彩,风险极大!

答得好,能显真知灼见;

答不好,则可能触怒在场官吏。

帘幕后的赵文萱不由捏紧了丝帕,屏息凝神。

苏惟瑾心念电转,深知此问需既展现见识,又不可过于锋芒毕露。

他斟酌词句,谨慎答道:

“人妄言,请老先生恕罪。

弊病根源,或在于‘人’与‘法’二字。

胥吏之贪,在于监督缺失,考核不明;

刑律之枉,在于执法之人私心作祟,或能力不逮。

故革除之策,一在严察吏治,明赏罚,使清慎勤者上,贪渎昏聩者下;

二在慎选刑名官员,精研律法,并广开言路,加强覆核,以减少冤滥。

归根结底,法仍需贤人执行,德化亦需良吏推行。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他将问题归结于执行层面,

强调“人选”的重要性,既点出关键,

又避免了直接抨击时政,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赵教谕抚须的手微微一顿,看向苏惟瑾的目光愈发深邃。

此子不仅通经义,竟对实务亦有如此见解?

刘老翰林昏花的老眼中终于掠过一丝难以掩饰的赞赏,

但他仍不罢休,问出了最为关键、也最私密的第三问:

“好一个‘法需贤人执行’!

然则,你自称书童,身处微末,读书不易,学问从何而来?师承何处?”

唰!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

这才是核心!

一个奴籍书童,哪来的机会接触如此深奥的学问?

张诚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冷汗涔涔而下,生怕苏惟瑾漏了底细。

苏惟瑾早有准备,脸上适时的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黯然与追忆,声音也低沉了几分:

“回老先生。

人……人祖上亦是军户读书人,家中曾有些许残旧藏书。

幼时蒙祖父开蒙,认得几个字,记下些道理。

后来……家道中,亲人见背,不得已卖身张府。

幸得少爷……少爷宽厚,允人闲暇时翻阅府中藏书,

偶有不解之处,或求教于街口书先生,

或……或于梦中反复咀嚼思索,权当聊慰饥渴,实无师承。”

他这番话,半真半假。

真的部分是原身的记忆碎片,

假的是将学问来源推给“梦中思索”和“自学”,

既解释了来源,又渲染了身世凄苦与求学艰难,更能激发同情。

果然,此话一出,场内不少寒门学子面露戚戚之色。

最新小说: 流浪在中世纪做奴隶主 我,大明长生者,历经十六帝 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 没钱当什么乱臣贼子 抗战从淞沪开始 寒门贵女 铁血少帅:华夏山河寸土不让 三国:东汉战神,融合韩信闯天下 民国:从黄埔一期开始 三国:智引玄德秦牧遇月英定荆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