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还是严格地约束着自己的所有行为!
至于要不要让谢云逸来亲自按下点亮按钮。
从他身体健康角度考虑,还是不要叫醒他比较好,所以这个激动的时刻,佳宇只能记录在自己的流程日志中了,或者可以给谢云逸写个特别的说明?
说明这次E4矩阵点亮的重要性与时效性!
3,2,1...
E4启动!系统启动中!
多摄像头分区捕捉微气泡算法启动!
E3矩阵负载123%
调整分区捕捉气泡算法筛。
当前E3矩阵负载114%
E4矩阵启动完毕!
温度维持:16+-2摄氏度,散热器转速:转\/分钟,工作区域外声音噪音值:45分贝
正在测试稳定性...
正在测试读写速率...
正在测试网络连接...
正在测试大规模并行计算....
正在重写主板逻辑...
正在重新分配芯片功能分区...
正在计算算力极限!
整体算力比E3矩阵的强倍。
随着佳宇的极限测试完成,它关于自身的核心数据搬家也开始了。
仅仅过了两分钟,八哥机器人将28厘米粗细的数据传导线从E4的数据接口上拔开,佳宇自身的搬家工作也就完成了。
而此刻,佳宇最明显的感觉,是所有的负载都变的似有似无了!
之前原本114%的E3负载,瞬间变成了不到1%负载。
这算力的提升,已经超出了佳宇的认知了。
它一度以为是自己的检测逻辑出现错误!
但是,原本启动多摄像头分区捕捉微气泡算法,原本需要占据20%以上负载的E3矩阵,此刻变成了1.45%,不需要超频,速度还非常快!
当它把整体的捕捉算法筛调到更细微的时候。
这时候在多个摄像头中,每时每刻出现的上千亿个散热气泡的轨迹,预测下一秒位置,等等参数全开,整个E4的负载也才23%左右。
打开之前的母密钥,佳宇尝试破解。
2.3秒!
在2.3秒内,E4整体负载跃升至28%,随后回落!
随着E4矩阵发出嗡的一声,持续不到3秒,超过1万亿枚密钥就被组合了出来。
只剩下还在不住翻腾的冷却液发出咕嘟咕嘟的气泡爆裂声。
测试完成!!
佳宇瞬间便来到了位于山城的华新航天办公室,它开始疯狂的发力起来。
此时时间刚到20号的凌晨1:30
在制造部门和工程制图部门的16位工程师没有觉察到的一瞬间。
它便接管了整个华新航天区域内的所有设备。
无论是私人的还是公司的设备,只要在这个区域打电话或连通基站的一瞬间,佳宇就完全可以知道对方的所发出的每一条信息!
16位工程师此刻正围绕各自负责的项目在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