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也无济于事。
无论是董平还是神婆,又或是云霄子,均是束手无策。
单从脉象看,除了有些虚弱并无其他问题。
龙须草也吃了,各种滋补的灵丹妙药也都齐全,可是人就是没反应。
这几日苏雨晴日夜守在延禧殿亲自照料,眼中满是担忧。
皇帝出兵契丹的消息在朝堂之上传开,大臣们对于出兵契丹一事议论纷纷。
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认为此时国内刚经历战乱,不宜再轻易出兵。
但皇帝已下旨意,众人也只能按旨行事。
支持者多以武将为主,对他们来说,武将的职责便是开疆拓土,保境安民。
而反对者,自然就是朝中的文臣了,对他们而言,想要强汉,只有休养生息才是最快且最有效的办法。
其中最为难的便是魏征与户部那些官员们。
前几年皇帝为了巩固地位,安抚百姓,免去了各州三年赋税。
这期间百姓的生活的确有所好转,人口数量逐渐呈上升趋势,但有一点,都是新生儿童。
连年征战使得
但是,连年征战却导致大汉境内的劳力锐减。
所以人口数量虽呈现上升趋势,但经济却始终停滞不前,粮食产量也是如此。
尽管税赋已经征收了几年,但随着朝廷大军的四处征战,征收的粮草只是杯水车薪,每年国库还需耗费千万两白银购买粮食才可维系大军所需。
除此之外,各州府出现天灾,朝廷还要想方设法的救济赈灾。
言简意赅,用一句话来概括:大汉的疆土虽扩张了不少,却出现了外强中干的趋势。
国库的银钱倒是足够,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有钱没地方花。
倘若朝廷大量购买粮食,就会导致民间物价飞涨,百姓的生活必将受到极大影响,朝廷的根基也会动摇。
魏征深知其中利害,所以他极力反对皇帝四处征战,但是他知道自己的反对在国家大义面前,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尽管内心对皇帝征战持反对意见,但他不会死谏皇帝。
倒也不是还怕死,而是他若死谏,史书必将此事记录下来,这极有可能会成为皇帝永远无法抹去的污点,甚至被后世之人称之为无道昏君。
身为文臣之,他自是要衡量利弊。
既然无法左右皇帝的想法,那么作为臣子,他所能做的便是尽最大的努力,处理好朝中政务。
若是能在逆境中让大汉变得繁荣昌盛,那就更完美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