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国字脸略窄,脸上眉清目秀,他也来了句开场白。
“古人云,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中高考作文,第一位的当然是审题,跑题了一切都无从谈起;作文也确实是同学们展示才华的橱窗。不过,首先要搞清楚观众是谁,他们不是路人,也不是在场各位,而是那些阅卷老师,他们是决定分数高低的终极判官,如何让这些阅卷大人欣赏,这才是作文应试的关键。”
这段话,立即抓住了台下那些毕业班师生的心。
“我查阅了恢复高考以来的满分作文,发现它们有一些共同点。”
凡三在黑板上用白色粉笔画了一个三棱锥,然后用红色粉笔在顶点上画了一个圈,旁边标注大标题。
凡三认为,看文看题,一篇文章的大标题非常关键,因为它代表着立意高低。阅卷老师看标题就如同选秀,那些平实的标题很难脱颖而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标题才能得高分。
“据我测算,立意在中高考作文中的分值大概占到60%,也就是36分左右。中规中矩大概能得20分,有些创意的25分,富有新意的则能获得30分以上。前两年那个挖井漫画材料作文,一个学生的作文题目是‘7\\u003d0’,创意新,表达方式更奇,所以得了满分。”
这些直击作文关键节点的量化分析,如醍醐灌顶,让在座很多学生好像突然开了天眼。
他接着分析,大标题搞定后,接下来就是具体行文了。这时候,自然要揣摩一下阅卷老师们的心理。
对于考生,分数高低关乎着一生命运,但对于这些老师,暑期阅卷不过是一份临时工作而已。
“三伏天,闷在屋里,面对成千上万份试卷,想一想他们最渴望什么?自然是清风扑面,清茶爽口,清新空气。总之,一切能让他们清爽的都是好东西,因此,那些句子清新,事例清楚,段落清晰的作文,毫无疑问更容易得高分。”
凡三将立锥的三条棱统统变成青色,分别标上句子清新、事例清楚、段落清晰。那么,怎么做到三清呢?这时候,不少学生都拿出小本子记录。
他将这些要素,统统量化:句子清新的关键是少写长句,多写短句,每句尽量不要超过15字,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事例清楚的关键是开门见山,事例越出名越好,寓言故事或名人名言更佳,举例不要超过2个,每个不超过150字;段落清晰的关键是分段,800字文章不要少于5段,可以采用50-150-200-200-150-50这样的橄榄式结构。
“做到三清,每项差不多可以增加5分,只要不跑题,一篇作文起码能得到35分,创意好的40分以上,立意高远的则能得到50分左右,算是有了立锥之地。”
这家伙讲完,整个大堂先是安静了差不多30秒,随即响起雷鸣般掌声。
中高考高分作文一向神秘莫测,就连那些平时作文写得好的学生,也多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凡三的一番演示,等于捅破了这层窗户纸,提供了一幅清晰的作文路线图,人人皆可按照这条思路操作。
台上评委也很惊讶,这种量化分析已达到课题研究深度,他们不敢相信这是一个乡小教师琢磨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