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书信一起送来的,还有虞正德的举荐信,上头一笔好字走笔龙蛇,铿锵有力,虞声笙见了都忍不住暗暗赞叹。
有了这举荐信,辉哥儿读书的事情便妥当了。
她立马去了一趟顺园,将这个好消息告知黎阳夫人。
黎阳夫人闻言,整张脸都松缓下来:“还不谢谢你婶母。”
辉哥儿忙上前,恭恭敬敬地问安感谢:“给婶母请安,为小侄读书一事,叫叔叔与婶母费心了。”
见辉哥儿小小年纪能应对如流,虞声笙也高兴。
难怪人家教书先生喜欢规矩守礼的孩子,她瞧见了也欢喜呀。
“如今天冷,又快到年节了,澜麓书院那边是说先上个一旬,统共十来日;一来,让咱们辉哥儿熟悉一下环境,也试试水;二来嘛,也叫辉哥儿明白如今书院的进度,等年节时好在家中用功补一补,免得落下太多。”
这法子也是虞正德想的。
不可谓不周到。
黎阳夫人听了,再没有不应的,越发高兴:“到底是读书人出身,亲家公就是比我等妇人更有远见。”
虞声笙也没跟她客气。
毕竟这是虞正德的老本行了。
深谙清流一派,虞正德算得上老油条了。
不但与那些个知名书院关系不错,日常走动的亲朋好友也多数都是功名在身,很多旁人无法知晓的内情门道,虞正德都了然于心。
说完了辉哥儿的读书安排,该说说人员筹备了。
大户人家的公子哥儿去读书,身边没有人跟着是不行的。
即便贡院、国子监这类的地方,那些个出身名门的读书人也都会带上书童小厮,能便宜许多。
澜麓书院比不得这两处规矩严,但也有相应的要求。
“辉哥儿年岁小,去了先启蒙,是以身边带上两个婆子,一个丫鬟,一个书童即可;每日出门前,我自会让门房备车马,好叫姑母你陪着一道。”
“如此甚好。”黎阳夫人点点头。
“这书童的人选嘛……我的想法是略比辉哥儿年长些,做的事情也能多些,更能照拂一二。”虞声笙又道。
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