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上的元而实际上。
帝国的大权已经全部掌握在了帝国相的手里。
帝国的政治制度也分成了两种一是战时制度二是平时制度。
表面上平时制度更重要不过实际上在张绍廷相之后帝国有近七成地时间是处于战争状态的也就说帝国的政治制度中。
战时制度反而更重要。
在战时制度中帝国相不仅仅是帝国的行政脑而且是帝国的三军大元帅(皇帝是名义上的三军统帅)“同时平时内阁转为战时内阁内阁大臣的任命不需要通过议会批准相就可以直接任命大臣。
不过这两种政治制度最大的差别还是在议会的权力上。
在平时制度中议会有权力弹劾相五名议员联名就可以提交弹劾相地议案如果多数(半数)议员都认为相不合格的话那么相就得辞职。
另外相也没有权力解散议会只有内阁中绝对多数(三分之二以上)的大臣认为议会无法满足要求才能够提前解散议会进行新的议会大选。
不过在战时状态下必须要有五十名议员联名才能提交弹劾相的议案而且要得到绝对多数(三分之二以上)的支持才能弹劾相。
不过更关键的是相可以在认为议会对帝国的战争行动造成了危害的时候提出解散议会的动议然后只需要得到两位军部大臣(海军与6军后来只有一个)工业大臣农业大臣内务大臣经商大臣以及掌握玉玺的内侍大臣这几个人的同意那么就可以解散议会甚至可以暂时不进行新的议会大选而是组建一个规模小得多的战时议会来履行议会的权力。
从这些特点上就能看出只要帝国进入战争状态那么相的权力就已经大得吓人了。
当然为了防止相借此滥用权力在帝国是否进入战争状态的问题上必须要得到三分之二以上多数的议员支持那么相提出的战时动议才会生效。
另外帝国宪法中也明确规定了几个可以在不经过议会表决的情况下帝国进入战时状态的关键因素这其中就包括了帝国领土遭到入侵与占领(这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现在帝国就已经进入了战争状态按照帝国宪法的规定琉球群岛属于帝国的国土如果帝国国土遭到入侵与占领那么帝国就将自动进入战争状态当然没有任何一个议员会在这个时候投反对票的除非他想遭到全帝国百姓军人的唾弃。
当初薛希岳提出了战时状态动议的时候。
就只有两个议员投了弃权票其他都是赞成票。
半个小时后那名相的秘书(谈仁皓这么认为的)再次来到了大厅这次他是请谈仁皓到相的书房去地。
聂人凤元帅也在书房里而且神色显得有点激动。
谈仁皓心里微微一惊他这是第一次见到聂人凤元帅这么激动在他的印象中校长是从来不会激动的。
显然。
在他来之前校长肯定与相产生了争执而且是很大的争执。
接着谈仁皓就看到了坐在聂人凤对面的帝国相薛希岳。
薛希镰已经快7o岁了在第一次大战时他是帝国6军参谋长当时严定宇还只是6军的将军。
战后薛希岳退役从征并且在唐历1313年担任帝国相并且在唐历1319年(帝国相的任期是六年)连任第二界。
战争爆的时候。
薛希岳相正在他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