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第一特混舰队第二个“1”
表示航母打击编队而第三个“1”
这表示第一航母打击编队。
因此“长江”
号与“黄河”
号就组成了112编队。
其中的“2”
就表示第二航母打击编队。
这套办法后来被帝国海军在战时采用并且其含义还得到了拓展。
比如第一航母打击编队隶属于第一特混舰队时其编号就为111而在其转属于第二特混编队时就为211而战列舰编队的代号则为“2”
巡洋舰编队则为“3”
驱逐舰编队则为“4”
补给运输船编队为“5”
登6舰队为“6”
。
这样一支舰队里就有了各种战舰的单独编队。
细化了行政方面的管理。
在作战时也可以方便的调遣各编队配属在同一舰队里以加强舰队的战斗力。
而且随着各编队地隶属不同。
还可以转战各个战场以增强舰队的使用率也就增大了帝国海军舰队的灵活性可以在局部战场集中优势兵力取得战役的胜利。
谈仁皓并没有想到他当时采用的这一套编制体系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他所想到的只是让第一特混舰队更灵活更能够挥出航母编队的战斗力来。
当然他的目的也达到了而且正是第一特混舰队地成功。
所以帝国海军后来才在其他各舰队推广了这一办法。
“玄宗”
号也顺利地完成了大修并且还在大修期间内针对战舰内的各种弊病再次做了改进。
只是这艘航母在设计上的缺陷特别是较小地排水量限制了其改进的余地。
比如当时“皇帝”
级航母最大的缺陷就是水平防护能力太差普通的炸弹都能够很轻易的穿透飞行甲板进入舰体爆炸。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加强飞行甲板的装甲直接将飞行甲板设置为装甲甲板。
可航母的排水量太小。
如果将飞行甲板改为装甲甲板就将提高航母的中心降低航母的适航能力而这种改进是得不偿失地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危险的。
新编入舰队的其他战舰也在两天之内6续到达补给工作也在这个时候顺利完成。
谈仁皓耐心的等到了“玄宗”
号归队这才率领舰队离开了舟山港直奔那霸而去。
出前他收到了最后一份情报也是最重要的一份情报。
日本联合舰队在三天前离开了东京湾最后现日本联合舰队的潜艇在电报中说明日本联合舰队是一路南下的而帝国海军情报部门判断日本联合舰队不是去特鲁克就是准备动南洋地区的新战役。
因为日本联合舰队在离开了东京湾之后就保持了无线电静默而在西太平洋上巡逻的帝国潜艇又不敢太过于靠近有日本反潜飞机巡逻地海域所以就再也没有获得日本联合舰队的消息了。
“以现在的情况来看日本联合舰队最多就只有一艘航母!”
郝东觉翘着二郎腿“这是我们在后来获得的情报。
‘翔鹤’号航母遭受了重创大概得在船坞里躺上两个月甚至是四个月。
‘瑞鹤’号受的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