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舰的性能还比新战舰差了很多。
最后海军还是决定有选择的打捞那霸港内的战舰。
而被选中的自然是那些性能还不算落后而且还有修复价值地战舰。
海军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帝国海军的所有造船厂都已经有生产任务了没有办法安排建造更多的战舰了。
而那霸港内的船坞被修复之后也因为没有足够的运输船只来运送制造新战舰的材料所以无法承担建造新战舰的任务(实际上那霸港一直不是造船港而只是一座军港)为了尽快提高海军的实力就只能在那些沉没在港口内的战舰身上打主意了。
第一批打捞地战舰中就有“尊严”
号与“狂暴”
号这两艘战列舰。
其中“尊严”
号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修复地价值可当年“尊严”
号可是帝国海军的头号旗舰。
如果这艘战舰能够再度航行在大海上。
并且参加到对付敌人的战斗中去这必然有着难以替代地政治意义也能够起到鼓舞军心的作用。
因此这艘原本被放弃了的战舰被打捞了起来而且用了几乎造一艘新战舰的成本来维修好了“尊严”
号。
“狂暴”
号是“尊严”
号的姊妹舰受损程度要轻得多。
“狂暴”
号原本是第四舰队的旗舰而在战争爆之前为了加强西太平洋上的海军力量“狂暴”
号被调了回来编入了第一舰队结果在那霸港内遭到了日军的轰炸。
除了这两艘战列舰之外其他的主力舰要么是受损太严重。
要么就是性能太落后了所以都没有被安排在打捞计划之中。
当然这只是加强了海军的实力而真正地变化来自于新建造的那些战舰。
批四艘“广州”
级战列舰已经在三月初完成了栖装并且在月底就已经完成了海试正式编入了海军的战斗序列。
而当时帝国的所有可以承建大型战舰的船坞中就只有四座船坞可以建造排水量过35ooo吨的大型战舰(当时的航母空载排水量不过25ooo吨左右因此不存在与战列舰抢位置的情况)而这四艘主力舰也是停停造造好几次差点被砍掉。
从铺设龙骨到下水服役整整花了四年的时间。
这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纪录了在战前帝国海军建造一艘战列舰也就两年左右而在战时差不多一年就可以下水!
这四艘战列舰外加打捞起来修复好了的“尊严”
号与“狂暴”
号原本打算分配到两支特混舰队里去而且还要向南大西洋战区舰队提供补充。
结果聂人凤再次修改了计划六艘战列舰外加新服役的八艘“河”
级重巡洋舰八艘驱逐舰编成了第三特混舰队。
聂人凤为什么要再独立组建一支新的特混舰队谈仁皓并不是很清楚但他清楚一点那就是这支新的特混舰队的出现将极大的改变西太平洋上的实力对比对6战队进攻八丈岛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第二特混舰队的三艘航母可以为6战队提供足够强大的防空掩护或者是足够强大的火力支援可第二特混舰队并没有一艘真正意义上的主力舰。
虽然在海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