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德国在一战后开工建造的第一种主力舰,因为其主炮口径过了条约所规定的巡洋舰的范畴,而排水量又仅一万余吨。
因此被称为“袖珍战列舰”
。
因为该舰的设计极为特殊,而且其设计思想并不为其他海军强国所接受,因此没有任何国家跟风建造这样的袖珍战列舰,德国也就仅仅建造了三艘而已。
十多年后,德国在渡过了经济危机之后,现自己在海军方面已经严重落伍了,立即就提出要建造新的主力舰。
当时,要追赶英国这种传统的欧洲海上强国是不可能的,德国也没有那个实力。
因此德国在建造新地主力舰时,明确的将另外一个主要对手——法国的“敦刻尔克”
级战列舰设为对手,要求新的主力舰压倒这个次要对手的主力舰。
可实际情况是,德国在当时是没有办法建造出战列舰的,而一战期间德国的战列巡洋舰表现很优秀,因为德国海军在缩减了部分性能要求之后,建造出了一种新的战舰,这就是“沙恩霍斯特”
级战列巡洋舰的由来。
该级战舰只有两艘,分别是“沙恩霍斯特”
号与“格奈森诺”
号,装备28o毫米主炮(实际口径为283毫米,后来唐帝国海军在为巡洋舰研制28o毫米主炮时,就借鉴了德国海军这种火炮的部分技术)9门(三座三联装炮塔),排水量达到了26ooo吨(实际建成是标准排水量达到了35ooo吨,满载时为38ooo吨),战舰的装甲防御全面加强(当时德国从唐帝国引进了高强度装甲钢的技术,使其战舰的防御水平远过了拥有同等厚度的英法战列舰),几乎达到了战列舰的水平,全面过了“德意志”
级袖珍战列舰。
这是德国海军在大战爆前建造的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主力舰。
后来,德国海军曾经计划为“沙恩霍斯特”
级换装38o毫米的主炮,最后因故取消。
“沙恩霍斯特”
级战列巡洋舰(除了主炮口径之外,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战列舰了)是一种很优秀的主力舰,可这并不能满足德国海军的需要,主要就是因为战舰的主炮口径过小,根本就无法对付英法的主力舰。
因此,在“沙恩霍斯特”
级战列巡洋舰还在建造的时候,德国海军就提出了要求获得一种全新的战列舰的要求,这就是“俾斯麦”
级战列舰。
“俾斯麦”
级战列舰在设计上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其水平完全达到了其他海军列强的水平。
德国工程师的能力确实值得称道,在仅仅通过两种不算正式的战列舰的设计之后,就掌握了先进的设计思想。
如果“俾斯麦”
是诞生在唐帝国的话,也许唐帝国会一口气建造十几艘出来,可这是德国海军的战列舰,结果,到战争爆地时候,也就只有两艘在建。
而且还都是在战争期间完成的。
这两艘分别是“俾斯麦”
号与“提尔皮茨”
号,德国海军的宝贵造船能力就被用到了潜艇,还有后继战舰的建造上,再也没有能力建造新的“俾斯麦”
级战列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