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邓子与张鼐鼎机群擦肩而过的时候,第二特混舰队也面临着生死考验。
“贝尔湖”
号航母战斗群先脱离了战斗,说好听点,是遮开敌人的攻击,说难听点,就是在逃命。
这与当时生在第51特混舰队里的情况一样,保存实力永远要比蛮干更为重要。
在第二批美国轰炸机群到达的时候,“呼伦湖”
号上的舰队司令部官兵已经转移到了附近的“玄武”
号巡洋舰上去,而一批护航战舰也已经跟上了“贝尔湖”
号战斗群向东南方向撤退bsp;海面上“呼伦湖”
号航母上的大火已经失去了控制,这艘航母挨了两条鱼雷,以及八枚炸弹,航母上的官兵仍然在做最后的努力,希望保住这艘航母。
实际上,这种努力的意义也并不大,美军1ooo磅航空穿甲弹的威力并不比唐帝国的5oo公斤航空穿甲弹小。
而且,航母不是战列舰,炸弹的破坏大得多。
战后,唐帝国曾经用俘获的航母做过试验,任何一艘航母都难以承受十枚炸弹(鱼雷)的攻击。
换句话说,唐帝国轰炸机飞行员有的时候用几十枚炸弹去击沉一艘航母,这确实是在浪费炸弹。
“嵩山”
号小型航母已经翻覆,航母上的1ooo多名官兵中至少有一半没有逃出来,大部分都是轮机舱里的官兵。
小型航母的抗沉能力本来就很差,甚至比之前的两级舰队航母还要差很多,主要是受到其较小的排水量限制,而且还要装载尽可能多地战机。
结果导致航母不能采用小分舱设计(改进地小型航母也不会对舰体结构做过多的修改。
不然就要延长改造工期,增加改造成本)。
也没有采用装甲飞行甲板设计。
结果,这艘航母只挨了三枚炸弹。
一条鱼雷。
就失去了挽救的能力。
“衡山”
号小型航母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艘航母挨了一枚炸弹,而且这枚炸弹是在一号轮机舱爆炸地。
结果航母的度降低到了22节。
另外,在改造时。
为了降低成本,以及缩短工期,航母上很多次要部位采用的不是装甲钢板,而是木板(这也是为了控制排水量)!
结果。
大火烧起来之后,就难以控制了。
实际上,小型航母的这些问题是无法解决的,成本,工期,乃至有限地排水量。
这些都导致改造而来的小型航母在战场上受到打击之后的生存率非常低。
这也是为什么唐帝国与美国在各完成里级改造航母之后就再也不拿巡洋舰来改为小型航母的原因。
相对来说,因为航母沉没,或者是受伤而导致地额外伤亡过于严重。
这让其提供的航空作战能力显得得不偿失,还不如大批量建造舰队航母划算,或者是新建小型航母(护航航母)。
把这些航母留在二线战场上划算呢。
美军的第二批轰炸机群的规模并不小。
江文翰他们迅的投入了战斗。
可很快,这些防空战斗机上的飞行员就现,美军轰炸机只是集中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