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墙上挂着“为人民服务”
的红色烫金大字,显得庄重而肃穆。
这种环境让常年与钢筋水泥打交道的老李三人显得有些局促不安,他们拘谨地坐在椅子上,双手放在膝盖上,背挺得笔直,仿佛在接受审讯。
郑建国没有先坐下,而是径直走到墙角的饮水机旁,拿出几个一次性纸杯,“咕咚咕咚”
地接了热水。
清脆的流水声在安静的会议室里回响,奇异地缓和了凝重的气氛。
“喝口水,暖暖身子,慢慢说。”
他将冒着袅袅白汽的纸杯一一放到三人面前。
杯子很烫,老李黝黑粗糙的手捧着它,指尖被烫得微微一缩,但那股暖意却仿佛顺着掌心,一点点渗透进了冰冷僵硬的身体里。
郑建国这才在他们对面坐下,没有急着开口盘问,而是先拿起小张递过来的那份公告复印件。
他将那张被众人手心的汗水浸润过、又被愤怒攥紧而布满褶皱的纸,在桌面上一点点小心地铺平、压实。
这个耐心而细致的动作,让小张眼中戒备的寒光也融化了几分。
“好了,现在可以说了。”
郑建国拿起笔和笔记本,目光温和地看着他们,“从头说起,越详细越好。
特别是开商当初是怎么跟你们谈的,谁来谈的,都许诺了什么,你们手里有没有留下什么证据。”
老李捧着水杯,抿了一口滚烫的热水,喉咙里那股憋了许久的火气仿佛被压下去了一些。
他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述。
“那还是去年开春的时候,‘宏远集团’的人就进了我们那片棚户区……”
工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补充着细节。
急性子的小张负责激动地陈述,描绘着开商代表当时如何唾沫横飞地描绘美好蓝图;心思更细的中年王嫂,则补充着一些被遗漏的细节,比如当时来的人姓什么,开的什么车;而老李,则用他那沉缓而沙哑的声音,为整个事件做出总结,串联起前因后果。
郑建国耐心地听着,手里的笔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
他没有打断他们任何一次情绪的宣泄,也没有质疑他们任何一句看似不合逻辑的咒骂。
他像一个最专注的学生,在本子上记下“宏远集团项目部经理,自称姓刘”
、“承诺‘一户一车位’”
、“口头保证三年内通地铁”
这些关键信息。
随着讲述的深入,他渐渐弄明白了。
问题果然出在开商那边。
郑建国的脑海里,已经能清晰地构建出整个事件的脉络:
“幸福家园三期”
是个老大难的旧改项目,位置好,但居民构成复杂,拆迁难度极大。
为了尽快拿下项目,尽快开工,开商“宏远集团”
在前期动员时,无疑采取了“画大饼”
的激进策略。
他们派出的项目经理,很可能是一些能说会道的“拆迁专家”
,利用老百姓信息不对等、对政策不了解的弱点,许下了许多出政府规定补偿范围的好处。
诸如远高于市场价的补偿单价、额外的装修补贴、优先选择楼层和户型的权利……这些口头上的“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