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
卓礼正值壮年,他背着自家的娃娃,自邯郸迁至泾阳。
彼时天下大饥饿,沿路易子而食者皆有之。
家家户户没了活路,只能卖儿卖女。
曾经的强赵轰然倒塌,而他们也成了俘虏流民。
他与卓翁沿路互相扶持,一瘸一拐的朝着关中而来。
他们本是要被安排筑城舂米,押送军粮的。
适逢关中泾阳人丁稀少,便被一道诏令破格迁至泾阳。
那时候的郑国已建成河渠,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
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他们被调至泾阳,其实就是给秦国种地的。
人口同样是极其重要的资源,特别是连年征战老秦人更为需要。
以俘虏流民耕作,为秦国提供源源不绝的粮食。
“快到了,快到了……”
卓礼红着眼,自邯郸沿路而来,路上死的死跑的跑。
他本来有三个儿子,长子被流匪所杀,就这么倒在了血泊中,只为保护怀中最后半块餱粮。
次子沿路病死,临死只想喝上口邯郸的烈酒。
最后,甚至连张下葬的草席都没有。
他的眼泪已经流干了,承载着最后的希望,一瘸一拐的朝着关中泾阳而来。
在这,总不至于饿肚子。
便是生活再难熬,他们也总有出头的那天。
他要出人头地,再也不被人所瞧不起。
成为秦人也有好处,秦人有军功制,只要上战场砍死个甲士便能有爵位!
卓氏嫡系都走了,卷走了大半的财富朝着临邛迁去。
卓礼的父亲跪在地上,祈求宗长能带上他们一起走。
他们也是卓氏的一份子,便是死也该死在一块儿。
可结果呢?
他父亲被宗长一脚踹翻在地,连家中黄犬都带走了,却没带他们走。
父亲似乎也认命了,只希望宗长能把簿册留下,将他们除名。
如此,他们也不至于会成为流民。
战火滔天,户籍簿册极其重要。
未来关中被破,诸多武将抢夺金银玉石,唯独只有萧何去抢簿册图书。
故此刘邦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
在战争时期没有户籍簿册的,通通都会被强硬充为流民。
这类流民往往会变成俘虏,然后就是奴隶。
等战事结束后,方会重新更正簿籍。
就这举手之劳,卓氏宗长都没答应!
卓礼的父亲也死在了路上,死不瞑目。
他们虽是庶出,却也有足足百余人。
这些年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卓氏能在邯郸做大做强离不开他们这些庶出相助。
可到最后,他们却连条狗都不如!
百余人啊!
等到了泾阳,却只剩下五十来口人!
此仇,不共戴天!
卓礼立下过誓言,从今往后泾阳卓氏与临邛卓氏再无瓜葛。
终有一日,他会让临邛卓氏来求他们。
他后来从军入伍,背着邻里街坊送的锅盔离开泾阳。
他在战场上极其拼命,每每必身先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