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冷轧厂全面建成投产。
公司完成了从钢坯到成品的华丽转身。
刚刚松一口气的我接到紧急通知,立刻出发到山城,解决国外赠送的发电设备的运输事宜。
山城码头,几十件又高又长的发电设备陈列在码头堆场。
公路运输,超高超宽,费用太高。
铁路运输,涵洞过不去。
白天我们和小甲方、运输单位一起来到堆场,逐一测量。
晚上找来资料对火车的凹型车皮的尺寸、平板车皮的尺寸、火车隧道尺寸逐一查阅。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对设备进行局部解体用火车运输是最好方案。
讨论结果传真给国外供应商,对方回复不行,等待国外专家前来确认。
会议室里,我们和国外专家争论的很是激烈。
“不解体,汽车运输时间太长,费用太高。”
“解体不能保证设备完好,会影响质量。
会影响我们企业的声誉。”
“解体后,我们完全可以恢复到原样。”
“no,no,no,你们的技术我们不放心。”
“请你们一定理解支持,汽车运输多花费上百万,对企业来说的确很不划算。”
“设备没有到达目的地,产品仍然是我们的,我们不同意你们这么做。”
“好吧,我们都下来想想,你们也请示一下你们的总部,改日再谈。”
几番争执,没有达成共识。
怎么办?花一大笔钱走公路,的确太不值得。
局部解体,对方又不同意。
休会一天,安排老外就近旅游,缓和缓和气氛。
再次回到谈判桌。
气氛有所缓和,我们提议,将交货地点修改为山城码头,关键部件解体报国外专家认可后实施。
外国专家认为这个折中的办法可以接受,再补充了一些其它条款后,双方签订了备忘录。
解体容易,恢复难,解体一定要为恢复创造条件。
会议结束,我留在了山城。
每天我都到现场与承运方一起一件一件研讨制定解体方案,切割哪里,切割多少,一一划线并在即将分离的部位上做好标识。
历时一个多月,运输任务圆满完成,费用比汽车运输节约上百万元。
后期的设备恢复进行得很顺利,职工的焊接技术杠杆的,恢复结果令老外折服。
在山城,我也与我的大学室友见了一面。
韦刚,全班唯一一位凭着家教结识的友人,毕业自己联系的工作单位,一见面就是:“走,吃饭去。”
因企业引进的进口设备只有他能够操作的起来,很受领导赏识,已是企业管理人员。
汪智还是那样的深沉稳重,已是车间领导。
项目投产后,我们的工作重心转向保产的备件供应。
备件采购和成套设备采购还是有着巨大差异。
成套设备的选厂主要面向国内外大型企业,而备件选厂的选择面更广,外国企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大型国企、集体企业、私企都是潜在供方。
我主要负责公司轧辊的采购,这是最大的消耗件之一,年耗资金上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