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风带着麦香,吹过长安帝国南部的清溪镇。三十二岁的安纷穿着一身素色布裙,黑兔族特有的柔软耳尖藏在宽檐草帽下,若不仔细看,完全看不出这是那位执掌帝国三十年的女皇。她身边的安妍同样装扮朴素,青绿色的裙摆沾了些泥土,手里还拿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正低头记录着什么——这是姐妹俩约定好的微服私访,没有随从,没有仪仗,只做两个普通的“旅人”,看看基层百姓的真实生活。
“姐,你看前面那家粮铺,门口挂着‘新麦收购’的牌子,我们去问问今年的收成。”安妍拉了拉安纷的衣袖,黑眸里满是好奇。作为议会主席,她平日里处理的多是宏观政策,却很少有机会直接倾听农户的声音。
安纷点头,跟着安妍走进粮铺。铺主是个五十多岁的老黄牛兽人,正忙着给农户称重,看到两人进来,笑着招呼:“两位姑娘是来买粮的?今年的新麦刚下来,口感好,价格也实惠。”
“大叔,我们不是来买粮的,就是想问问,今年的收成怎么样?”安妍拿出笔记本,语气亲切,“听说朝廷推广了新的农具,您家用了吗?”
提到新农具,老铺主叹了口气,放下手里的秤:“收成倒是比去年好点,可那新农具……唉,好用是好用,就是太贵了!一把新式犁要五两银子,我们小农户哪买得起?只能还是用老犁,慢是慢了点,好歹不用花那么多钱。”
安纷心里一动,追问:“朝廷不是有‘农具补贴’吗?说是农户买新农具,能报销三成费用,您不知道吗?”
“知道是知道,可报销太麻烦了!”老铺主皱起眉头,“要去镇上的衙门填表,还要找里正盖章,来回跑好几趟,最后能不能报下来还不知道。我们农户忙着种地,哪有时间折腾这个?”
姐妹俩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了然——看来政策在基层的落实,还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离开粮铺,两人又来到镇外的麦田。几个年轻的农户正在收割麦子,看到她们,热情地招呼她们坐下休息。安妍看着田里的老犁,忍不住问:“你们怎么不用新犁?我听朝廷说,新犁比老犁快一倍呢。”
一个年轻的农户挠了挠头,苦笑着说:“快是快,可我们不会用啊!镇上派来的农技员就来讲过一次课,好多细节都没听懂,后来再想请教,都找不到人了。万一用坏了,那可是好几两银子,赔都赔不起。”
安纷蹲下身,摸了摸田埂上的老犁,指尖触到粗糙的木头,心里泛起一丝沉重。她和安妍推行的“农具革新计划”,本是为了提高农户的生产效率,却因为“补贴流程繁琐”和“技术指导不足”,成了农户眼中的“麻烦事”,这显然不是她们想要的结果。
“姐,我们得想个办法。”安妍压低声音,在安纷耳边说,“补贴流程必须简化,最好能让里正统一收集材料,代替农户去衙门办理;还有技术指导,得让农技员定期下乡,手把手地教农户用新农具。”
安纷点头,补充道:“还要降低新农具的价格。可以让爱财商会和农具作坊合作,批量生产新犁,成本降下来了,售价自然也能降。另外,朝廷可以再增加一成补贴,让农户花更少的钱就能买到新农具。”
两人在田埂上小声商议着,很快就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案。安妍拿出笔记本,飞快地记录下来,字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