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自立门户,严格来讲唐军暂时还是隋朝的军队,唐军“救援东都”
的口号喊响之后,确实延缓了李密的进攻洛阳的时间,洛阳方面也暗存侥幸之心,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洛阳守军的士气。
唐军出征后,通过一系列小规模的战斗,李建成、李世民两人率领的大军成功牵制了李密的部队,使其无法全力攻打洛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洛阳的安全。
从政治方面来看,此时唐军的军事行动,再次展示了李渊的仁德形象,以救援为名出兵,符合儒家倡导的仁德之举,展现出“李渊忠于国家的情怀”
,有助于提升李渊在天下人心中的形象,为后续的统一战争赢得更多支持。
另外,唐军出征后,按照李渊的指导思想,一直避免与李密产生大规模正面冲突,李渊并未与李密彻底决裂,双方仍处于表面上的盟友关系,这为李渊后续的军事行动留下了回旋余地。
总的说来,李渊的军队在救援过程中成功牵制了李密的进攻,使洛阳守军得以喘息,暂时缓解了洛阳的危机。
由于李渊军队的介入,李密的进攻步伐被迫放缓,无法迅攻占洛阳,这为其他势力的展提供了机会。
通过此次救援行动,李渊进一步巩固了在关中的统治地位,而且将其军事部署植入中原,为后续的统一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又再次间接加了隋朝的灭亡,各路反王在这段时间内相互争斗,消耗了大量实力,从军力来说,为李渊最终统一天下创造了有利条件。
正月底,在隋朝局势动荡不安的环境下,各地叛乱频仍,东都洛阳就像一只被群狼围困的绵羊,陷入各方势力包围之中,其中粮食匮乏成为极为严峻的问题。
隋朝太府卿元文都等官员为稳定东都局势,想出了一个荒唐的应对之策,正如现今社会一些所谓的专家,不经过调研,未经科学论证,坐在办公室里脑瓜子一转,便提出一个损人不利己的主意。
他们决定招募那些愿意坚守城池且能够自行解决温饱、不吃公家粮食供应的人,并且给予这些人散官二品的优厚待遇。
前文我们介绍过,散官二品在当时的官僚体系中虽无实际职掌权责,但代表着很高的地位与荣耀。
这种举措有着多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通过给予优厚待遇激励民众参与到守城的行动中来,以增强东都的防御力量,抵御可能到来的敌军攻击;另一方面,也是在艰难局势下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动员民众自救。
但他们忽略了一个主观问题,能自行解决温饱问题的人群,必定不会是那些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
这一举措果然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影响。
许多商人受到利益的驱使,他们拿着象牙前来朝廷。
在古代,象牙是一种珍贵的物品,这些商人拿出象牙有着不同的目的。
有的可能是为了表示对朝廷这种积极守城政策的支持,希望能够借此与朝廷建立良好关系;有的则是妄图通过与官员的交往,在东都的局势中获取更多的商业利益,比如在物资调配、商业特许等方面得到特殊待遇。
由于利益诱惑巨大,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前来朝见献象牙等贵重物品的商人多得数不过来。
这种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东都局势下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