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如《与诸子登岘山》等,这些作品不仅描绘了襄阳的自然风光,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氛围。
《全唐诗》中近5万诗歌中4000多提到襄阳,显示了襄州在唐代文人墨客心中的重要地位。
所以,襄州在唐朝时期不仅是军事上的重要据点,也是文化交流和诗歌创作的重要场所。
李渊如果能够将这些地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不仅能够扩大自己的统治地域,还能增强自身在南方的影响力,为日后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公元618年农历二月初九,唐王李渊下达军令,派遣太常卿郑元暃率领军队从商州、洛州出,去攻取南阳;让左领军府司马安陆人马元规去攻取安陆以及荆州、襄州。
郑元璹,字德芳,开封人,被列为唐初二十四开国功臣之一。
也有史书将他的名字改写为“郑元寿”
。
郑元璹是隋朝开国元勋郑译之子,初为骠骑将军,后转武贲郎将,数以军功进位右光禄大夫,迁右候卫将军。
李渊起兵后投靠唐军,他担任过太常卿、参旗将军、鸿胪卿、左武候大将军、宜州刺史等职。
唐朝建立后,郑元璹以其机智和谋略,成功完成了五次出使远方国家的使命,而不辱君命。
突厥起兵侵犯山西太原,郑元璹被唐高祖遣出使突厥,成功劝退匈奴,后因突厥内乱被扣留,直到高祖与突厥和亲才被放还。
郑元璹在突厥被扣期间,面对满山遍野的突厥铁骑,单刀赴会,深入敌丛,展现了非凡的外交智慧和勇气。
他不仅在道义上令突厥无言,还对颉利可汗晓以利害,劝其早收兵马,遣使和好,最终带兵回去,消除了边境隐患。
唐高祖曾慰劳元璹说:“卿在虏庭,累载拘系,苏武弗之过也。”
这是极高的赞誉,说明郑元璹的外交才能和勇气堪比历史上的苏武和张骞。
郑元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也是一位深谙治军之法的将领。
他的事迹不仅在当时受到赞誉,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此次郑元璹作为唐王政权的代表人物,被委以重任,从商州出,前去征讨南阳。
商州和洛州是李渊势力范围内比较靠近南阳的战略据点。
商州是今日的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商州在北魏时属洛州,北周宣政元年(578年)改洛州置,因处古商於之地得名。
其治所设在今陕西商州市。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为上洛郡,这一变化对商州的名称和行政区划产生了重要影响。
今日的商州是商洛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商州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也是现代陕西乃至全国重要的地区之一。
在出兵之前,郑元璹积极筹备粮草、兵器等物资。
他从当地的仓库中调配了大量的粮食,包括粟米、小麦等,并且组织工匠打造和修理兵器,如刀剑、弓箭和攻城器具等。
同时,他还挑选了士兵,除了从本地招募的勇猛战士外,还有从关中调来的部分精锐部队。
这些士兵经过简单的训练后,集结在商州和洛州(洛阳)附近。
南阳位于商州的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