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
于是,他派亲信在并州各地散布消息,声称自己虽然被罢官,但依然心系并州百姓,愿意继续为并州的安定和展出力。
同时,他还暗示,若朝廷派来新的总管,可能会对并州百姓不利,甚至加重赋税、严刑峻法。
这些煽动性的言论很快在民间传播开来。
一些百姓因曾受过李元吉的小恩小惠,对他心存感激;另一些百姓则因担忧未来的不确定性,开始对李元吉的复职抱有期待。
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纷纷:“齐王虽有过错,但毕竟是我们并州的总管,若换了外人,谁知道会怎样?”
在地方豪强的协助下,李元吉的亲信暗中组织了一批并州父老乡亲,前往长安向朝廷请愿。
这些父老乡亲中,既有真正对李元吉心存感激的百姓,也有被利益驱使的地方豪强代表。
他们被安排分批前往长安,以显示“民意”
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临行前,李元吉的亲信代他接见了这些父老乡亲,故作诚恳地说道:“齐王虽有过失,但一心为并州百姓谋福祉。
若朝廷派来新的总管,恐怕并州再无安宁之日。
望诸位父老乡亲为齐王请命,保并州一方平安。”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称是,表示愿意为齐王奔走。
李元吉并未将全部希望寄托在百姓请愿上。
他还通过自己的皇室身份,向朝廷中的一些官员和宗室成员施压。
他派密使前往长安,暗中联络了一些与自己交好的官员,暗示道:“若本王不能复职,并州恐生变乱,届时朝廷威信受损,诸位也难以独善其身。”
这些官员虽知李元吉品行不端,但碍于他的皇室身份,不得不慎重对待。
他们开始在朝中为李元吉说话,声称并州百姓对李元吉深有感情,若强行罢免,恐引地方动荡。
唐高祖李渊在得知并州父老乡亲的请愿后,陷入了两难境地。
一方面,他太了解自己四儿子李元吉顽劣的秉性,不宜继续担任要职;另一方面,他又担心若强行罢免李元吉,可能会引并州的地方动荡,甚至影响朝廷的稳定。
李渊召集群臣商议,朝中意见不一。
有人主张严惩李元吉,以儆效尤;也有人认为应以大局为重,安抚并州百姓。
最终,李渊权衡利弊,决定重新任命李元吉为并州总管,以安抚地方势力,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三月二十四,李元吉如愿以偿官复原职,回到晋阳城。
但他并未因此收敛自己的行为。
相反,他变本加厉,继续在并州横行霸道,甚至纵容部下欺压百姓。
他的所作所为,使得并州百姓逐渐看清了他的真面目,曾经的“民意”
支持也渐渐消散。
李元吉通过操纵民意重新获得官职的行为,反映了唐初皇室内部的复杂权力斗争和地方治理的困境。
他的手段虽然不够光明正大,但却展现了他在政治斗争中的权谋和手腕。
这一事件也揭示了唐高祖李渊在治理国家时,如何在皇室利益、地方稳定和朝廷威信之间进行权衡。
然而,李元吉的骄纵和野心并未因此收敛,反而在日后愈演愈烈,最终成为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