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府邸接连生异事,史载≈34;家中有妖≈34;,这些怪象在当时被视为极不祥的征兆。
其弟刘文起为此事忧心忡忡,为禳除灾厄,特意请来巫师在庭院中举行神秘的驱邪仪式。
《旧唐书》详细记载了这个充满巫蛊色彩的场面:巫师于夜半时分≈34;披衔刀≈34;,在星光下作法,这种披头散、口衔利刃的驱邪方式,在唐代被视为具有强烈巫术性质的≈34;厌胜≈34;之术。
刘文静没想到的是,他失宠的侍妾正在暗中谋划报复,这个在深闺中备受冷落的女子,敏锐地捕捉到了府中异常氛围带来的机会。
她指使其兄长将刘府中的异象与巫蛊之事密报朝廷,更将刘文静酒后的怨言添油加醋,编织成谋反的证据。
这一告行为绝非偶然,《资治通鉴》特别点明≈34;文静妾无宠,使其兄上变告之≈34;,揭示了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侍妾如何在历史关键时刻扮演了重要角色。
三日后,这侍妾的兄长手持告密文书叩响了御史台铜环,奏章中密告刘文静≈34;击柱狂言≈34;≈34;巫蛊厌胜≈34;等语,尤其是“对朝廷不满,有谋反之意”
十个字正触及新朝最敏感的神经。
酒是好东西,能助兴,能消愁,能拉近关系,也能毁掉交情。
但酒也是照妖镜,三杯下肚,是人是鬼,一目了然。
刘文静这次惹祸,无非是酒劲上头,把平时不敢说的、不该说的,全倒了出来,再加上平时自恃功高,结果,惹祸上身,几日后便被大理寺的人带走了。
若将这两件事联系起来看,其中颇有深意。
刘文起请巫师驱邪本是为家族消灾解难,却因其形式涉嫌≈34;厌胜≈34;这种被朝廷严厉禁止的巫术,反而授人以柄;而刘文静侍妾的告更是精准抓住了这个把柄,将单纯的家族禳灾行为曲解为诅咒朝廷的谋逆之举。
这种≈34;以巫蛊证谋反≈34;的指控模式,早在汉代巫蛊之祸后就成为政治斗争中屡试不爽的手段。
高祖李渊接到密报后,立即意识到可以借此铲除这个桀骜不驯的功臣,于是迅下令将刘文静收押审讯。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一个失宠侍妾的怨愤,一场本为祈福的家族仪式,最终竟成为开国功臣身死族灭的导火索。
这既反映了唐代初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也展现了在那个巫术与政治交织的年代,个人命运如何被一些看似微小的偶然事件所改变。
而刘文静案更成为唐代≈34;以巫蛊罪人≈34;政治模式的先声,为后来武则天时期大兴巫蛊之狱埋下了伏笔。
刘文静被收押大理寺后,高祖李渊将他的案件交由司法部门审讯,并派裴寂、萧瑀查问案情。
当裴寂与萧瑀踏入大理寺监牢时,刘文静蓬头跣足却目光如炬辩解道:≈34;昔者吾为军司马,彼为行军长史,俱食五品禄。
今裴寂甲第连云,吾母犹居漏屋,此非薄待功臣耶?≈34;
他说的话意思是当初起兵时,我刘文静任司马,与裴寂的长史职位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