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以伏兵居高临下投掷火罐,窦军前队顿时陷入火海。
危急时刻,窦建德亲率八百重甲骑兵绕道上游浅滩突袭李商胡部,铁蹄踏破李商胡后阵,最终在汜水河畔的芦苇荡中将李商胡围困。
这位叛将身中七箭仍持槊死战,终因失血过多被窦军偏将高士兴斩,级悬于洺州城门示众三日。
此役最令人称奇者,当属李商胡之母霍氏。
这位年逾五旬的巾帼统帅身着明光铠,亲率三百红衣女兵列阵于汜水西岸。
这支&0t;霍家军&0t;不仅精通骑射,更善使丈二红缨枪,阵前树起的&0t;霍&0t;字大纛令窦军先锋数次受挫。
当窦建德主力突破汜水防线时,霍氏率残部退守汉王山古寨,昼夜击鼓鸣金虚张声势,竟牵制窦军三日不得前进。
可惜的是,这支孤军终因粮尽援绝,霍氏亲自焚毁营帐,率最后二十七名女兵持双刀起决死冲锋,全部战死于山寨石阶之上。
窦建德感其忠勇,特命以将军之礼合葬霍氏母子于汜水北岸,至今当地犹存&0t;双忠冢&0t;遗迹。
北宋《太平寰宇记·河北道》引晚唐《洺州风土记》称:&0t;汜水北岸有双忠冢,父老相传为窦夏时叛将李商胡与其母霍氏葬处&0t;。
20世纪80年代河南荥阳汜水镇出土唐代《霍夫人墓志》(现存郑州博物馆),志文载:&0t;夫人霍氏,武德三年殁于汜水之役,窦王嘉其节,与子商胡同窆于北岸&0t;。
万历《汜水县志》载:&0t;双忠冢在城北五里,唐窦建德葬李商胡母子处,土人岁时祭之&0t;。
清代方志进一步将祭祀仪式与&0t;忠烈&0t;观念结合,反映出后世对隋末人物的道德重构。
窦建德平定李商胡叛乱后,面对隋末&0t;苍茫千里,人烟断绝&0t;的凋敝景象,在洺州推行了极具开创性的治理措施。
其推行的&0t;劝课农桑&0t;与&0t;轻徭薄赋&0t;政策,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境内竟然出现&0t;路不拾遗,商旅夜宿&0t;的盛况,恰与先前血火纷飞的汜水之战形成鲜明对照。
《旧唐书·窦建德传》载其&0t;劝课农桑,境内无盗,商旅野宿&0t;,虽未提及具体田制细节,但同书《食货志》印证河北地区在武德年间&0t;岁稔粮丰&0t;,这与窦氏实行&0t;什一而税&0t;的轻赋政策直接相关。
为畅通商贸,其政权废除隋末&0t;入市一钱&0t;的苛捐政策,在漳河要津设置官市,考古现的洺州故城遗址出土大量武德四年&0t;窦&0t;字铭文铜权,印证了市场管理的规范化。
洺州特殊的安定局面,本质是军事强权下的非常态治理。
其&0t;以战养民&0t;策略,通过征讨孟海公等势力获取粮草,&0t;分半以赈饥乏&0t;。
1978年洺州遗址现的十二座圆形粮窖,最大者容积约250立方米,虽窖底仅存碳化粟米痕迹,但规模印证了文献&0t;仓廪充实&0t;的记载。
所谓&0t;商旅夜宿&0t;的治安状况,实得益于严酷的连坐法,窦夏政权规定&0t;坊市失盗,邻保皆杖&0t;,这种高压手段在战乱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