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诸势力、击败强敌如苗海潮、李子通的一系列战役中累积战功,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深受杜伏威信任与倚重的心腹大将。
尤其是隋将陈棱率精锐官军南下镇压时,在决定杜伏威集团命运的清流之战中,陈正通、徐绍宗作为核心战将,必然亲冒矢石,冲锋陷阵,与杜伏威一同浴血奋战,最终击溃强敌,此役的胜利奠定了杜伏威在江淮的霸主地位,也锤炼和证明了他们的军事才能。
当杜伏威于武德二年(619年)审时度势,接受唐朝招抚,获封吴王、淮南安抚大使后,陈正通与徐绍宗的身份也随之转变为名义上的唐朝将领,但实际仍效忠于杜伏威,协助其镇守江淮根本之地。
他们最重要的历史时刻出现在武德四年(621年)正月。
此时,秦王李世民正率唐军主力在洛阳城下与王世充陷入艰苦的拉锯战。
无论出于唐朝中央的明确要求,还是杜伏威自身消除西邻威胁、向新朝展示忠诚与实力的战略考量,派遣一支精锐部队北上助战都成为必然之选。
杜伏威将此重任交给了最信赖的陈正通与徐绍宗。
二人率领由杜伏威军中王牌,两千名“上募”
勇士组成的精锐之师,从杜伏威的大本营历阳(今安徽和县)出,星夜兼程,驰援洛阳前线。
这支生力军的加入,不仅增强了李世民围攻洛阳的力量,更向天下昭示了杜伏威集团对唐朝的支持态度,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意义。
他们最终在洛阳城下与李世民成功会师,并参与了后续对王世充的作战行动。
洛阳战事结束后,随着杜伏威在武德五年(622年)应召入朝,并长期滞留长安,江淮的军权主要落入了杜伏威的结义兄弟辅公祏之手。
陈正通与徐绍宗的命运轨迹在此后生了分野。
陈正通的名字在辅公祏于武德六年(6年)八月丹阳起兵反唐的事件中再次出现,并且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角色。
他被辅公祏任命为西南道大行台尚书,成为辅公祏叛军政权中的核心军事统帅之一,肩负着指挥主力部队抵御唐军进攻的重任。
武德七年(624年),当唐军主力在李孝恭、李靖的统领下大举进攻江淮时,陈正通作为辅公祏方的最高军事指挥官之一,亲率数万精兵驻扎在当涂(今属安徽)附近的博望山与青林山一带,试图依托地利阻挡唐军。
然而,在唐军名将李靖的巧妙战术打击下(如派弱兵诱敌、精兵突袭),陈正通所部遭遇惨败,损失惨重,被迫放弃当涂要地,退守丹阳(江宁)。
此战的失败,直接动摇了辅公祏政权的根基。
丹阳城破后,辅公祏率残部东逃,陈正通亦在乱军中不知所终,史书未再记载其结局。
相较之下,关于徐绍宗在此后历史中的记载则更为模糊和稀少。
在辅公祏反唐期间,他的名字并未像陈正通那样出现在核心统帅的位置上。
有一种推测认为,他可能在更早的时候(如杜伏威入朝时)被调离了核心军职,或者在辅公祏起兵时并未追随,甚至可能已经亡故。
但这仅为推测,缺乏确凿史料支持。
更有可能的是,他虽仍在江淮军中,但其地位和影响力已不及陈正通,因此在辅公祏叛乱的核心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