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绍之子许智仁等也继承了家族的传统,在唐朝的政治、军事等领域有所作为。许家在唐初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家族,其家族成员在不同岗位上为唐朝的发展贡献力量。
许绍驻守的夷陵城素有\"雉堞皆以峡江青石垒就,女墙高两丈有奇\"之称,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当长江冲破夔门天险,在巫山群峰间奔涌七百里后,最终在夷陵舒展开碧玉般的江面。
这座被欧阳修誉为\"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的古城,恰似镶嵌在银链上的明珠,见证着华夏文明在峡江间的千年激荡。
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夷陵建制始于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这里曾发生改变战国格局的秦将白起拔郢之战,之后楚人\"东北保于陈城,西迁于夷陵\",在此重建宗庙。考古发现的望洲坪遗址中,战国楚墓出土的错金银铜樽与彩绘漆耳杯,无声诉说着当年流亡贵族的离殇。
两汉时期,夷陵作为南郡西界重镇,控扼着\"西通巴蜀,东下荆扬\"的黄金水道。1987年出土的东汉陶楼模型,三层阁楼配有望楼与弩机,印证了《后汉书》中\"夷陵有军市,商旅辐辏\"的记载。
三国烽烟中,这里更是上演了决定天下走势的夷陵之战,章武二年(222年),刘备连营七百里被陆逊火攻破之,烧红的峡江映照着蜀汉国运的转折。
唐宋以降,夷陵军事要塞的地位愈显重要。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的轻舟、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的吟咏,都在此化作江涛的韵脚。至明代,夷陵卫城扩建为周长九里的石砌雄关,《徐霞客游记》详述其\"雉堞连云,炮台锁江\"之险。清光绪年间开辟的通商口岸,更让西洋钟楼与中式马头墙在江畔交织出独特的天际线。
今日漫步夷陵古城,仍可在至喜亭读到欧阳修\"闻说夷陵人为愁\"的谪居诗稿,在三游洞摩崖寻见白居易兄弟的题刻。长江三峡1号古沉船中打捞出的南宋龙泉窑青瓷,与抗战时期苏联援华航空队的残破机翼,共同诉说着这座江峡门户永不褪色的传奇。
正如清代夷陵知府林有席在《西陵形胜赋》中所书:\"地以险存,城以文传,此夷陵所以冠绝荆楚也。\"
当梁军攻至城下,许绍令守军撤去城头旌旗,暗将百余根合抱巨木浸透火油。寅初时分(凌晨3点整),梁军架起云梯如蜈蚣附城,欲登城池,忽闻城上金锣骤响,滚木裹着硫磺硝石轰然而下。许绍亲挽强弓,火箭划破夜幕的瞬间,江风忽转东南,火借风势化作赤龙,将半空云梯尽数吞没。
这场攻城战持续到九月朔日(初一),萧铣在江陵宫召见水军都督陈普环。案上摆着新制的五牙战舰模型,这种巨舰\"起楼五层,高百余尺,容战士八百人\",正是萧铣称雄长江的倚仗。
\"普环,此番溯江西进,务必打通巫峡!\"萧铣一边说着,一边将令箭重重拍在案上。十日后,百余艘艨艟战舰蔽江而来,五牙巨舰的拍杆高耸如林。
许绍得到战报,立即于夷陵城头召集众将商议对策。
其子许智仁进言:\"梁军虽众,然而三峡水道狭窄,可诱其深入后伏击。\"
录事参军李弘节补充道:\"西陵峡中有明月湾,水道曲折,正宜设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