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活下来,怎么可能不对国内有一股怨气?
这样,他们又怎么可能对于国内有感情呢?
他们是千辛万苦跑到那边。
说起杨铭父亲是偷渡到香江的,又不得不说起历史上的逃港潮。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到八十年代,基本结束的内地居民非法越境进入香江的行为,其原因起初是政治原因,后来主要是经济原因。
此后近三十年时间里,政治铁幕却并未将香江与祖国大陆的脐带完全斩断,除了官方有限度的交往,以偷渡为主的民间形式始终活跃,最终汇聚为一股股逃亡香江的奔涌潮流。
以鹏城为例,在公开的文件里,鹏城历史上共出现了四次大规模偷渡,分别为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
据粤省委边防口岸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计,1954年到1980年,官方明文记载的“逃港”
事件就有565万多人次。
当时在粤省偷渡香江,按方式可分走路、泅渡、坐船,3种方式,按路线,则有东线、中线、西线之别。
泅渡通常是首选,其方式可谓五花八门。
偷渡者往往会选择西线,即从蛇口、红树林一带出发,游过鹏城湾,到达香江新界西北部元朗。
从陆上偷渡,便是通常的中线,即在鹏城梧桐山、沙头角一带,翻越铁丝网,到达香江,粤省人戏称为扑网。
这种网,很难翻过去,后来铁丝网装了先进的感应装置,一触网就会被发现,探照灯、哨岗和警犬的组合是致命的危险。
为了防狗,偷渡逃港者临行前往往会到动物园收买饲养员,找一些老虎的粪便,一边走一边撒,警犬闻了粪便的气味以为有虎,就不敢追了。
有人为防止被边防军看到,将西瓜挖空,瓜皮套在头上,只把眼睛露出来。
陆上越“网”
,海上破浪,毕竟是年轻人所为,中老年人、儿童妇女只有坐船之法了。
坐船,相对而言较安全,但带有社团性质,有蛇头,自然也就有这些人蛇,出了事问题较严重,而且要付300元不等一笔不小的费用,但为逃港,不少人蛇往往不惜倾家荡产。
乘船偷渡会偏向于东线,即大鹏湾水路,在惠城和鹏城之间,距离香江十多公里的水面,而且海浪很大,经常发生偷渡时溺亡的情况。
去年,1977年11月,复出后的老先生将视察的第一站定在粤省,当时叶老先生与他同行。
粤省主要领导向老先生汇报情况时,逃港作为一个重大的恶性事件被捅了出来。
正当粤省忐忑不安地等着指示之时,老先生却出奇的沉默。
他连吸了几根烟,缓缓地转过身来,平静地对大家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此事不是部队管得了的。”
对越演越烈的逃港,当时的边防几乎已无能为力,如果再加强力量,从全省甚至全国调集军警过来,势必造成不良影响。
除了给国际社会留下不好的印象以外,更重要的是,大规模的武装拦阻搞得不好有可能引起民愤,形成突发的群体性事件。
老先生强调要恢复过去行之有效的政策,发展经济,生产生活搞好了,才可以解决逃港问题。
逃港,主要是生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