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了笑,看了一眼黄立极道:“黄卿家,你认为,这个王立臣该不该重赏?”
黄立极呆了呆,而后低着头,缓缓的开口道:“皇上圣明,若是这王立臣真的能让粮食增产,自然是应该重赏的,只是,只是让他入翰林院!”
朱由校却是好似没有听到黄立极的话一般,只是澹澹的开口道:“另外,朕这段时间,也是思虑良多,这兴修水库,有一个叫陈亦儒的,跋山涉水,勘察地形,总结出了治水的六十多条良策,不仅仅是造福现在,更是造福子孙后代,朕问你,这个陈亦儒该不该重赏?”
一边的魏广微却是忍不住道:“皇上,臣以为,该赏还是要赏的,只是,为什么一定要让他们去翰林院?”
黄立极点点头:“正是如此,皇上若是要重赏,臣以为不如重新特设一个部门!”
“朕,为什么不重新特设一个新的部门呢?”
朱由校看了一眼黄立极,而后缓缓的开口道:“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朕来咨询,这经延日讲,一是“味道研经”
,探究经书中的微言大义;二是“以古证今”
,亦即以史为鉴,吸取前朝统治经验教训。”
“可是啊!”
朱由校缓缓的开口道:“这经书的微言大义,说破天也就是那么回事儿,以史为鉴,遇到了问题就从史书当中寻找解决的办法,朕问你们,这永定河干涸,翰林院作何解释?这翰林们倒是提出了不少的意见!”
朱由校道:“让朕广修仁德,如此,天人感应,自然是天降大雨,这是什么,求老天爷!”
说到这里,朱由校澹澹的开口道:“朕问他们如何增产粮食,他们不知道,只知道广修仁德,朕,问他们干旱怎么办,他们也不知道,只知道让朕广修仁德,朕要的什么,遇到问题,他们能给朕来解决掉问题,而不是夸夸其谈,天天给朕说什么微言大义,给朕说什么以铜为镜!”
“这群人,如何做不得翰林?如何做不得翰林学士?”
朱由校澹澹的开口道:“朕问粮食增产这王立臣和宋应星告诉朕,要密植,要兴修水利,要引水入渠,此外还要增加农肥,生产设计新的农肥,还有要育种,黄卿家,魏卿家,这些东西,你们懂么?”
两个人都是愣了愣,这,就是完全涉及到了他们的盲区,密植和水利他们还是知道的,农肥他们也知道,但是,这个育种,他们就不是很了解了。
朱由校则是继续道:“此外,这兴修水库,要如何修建?模型要如何搭建?需要什么样的钢铁?还有,如何安置炸药,如何让火药的威力发挥到最大,恩?”
黄立极说不上话来了,倒是一边的魏广微忍不住道:“皇上,这些应该找专人咨询!”
“好啊!”
朱由校两手一摊,澹澹的开口道:“朕,去找专人咨询,找谁咨询?找这群翰林吗?他们懂么?”
魏广微乖乖的闭上了嘴,他也是去过翰林院。
这群翰林说说四书五经没问题,引经据典问题也不大,可是,你要问他们具体的问题,他们还真是回答不上来。
问水利,最多也就是前任总结的xxn策。
回答不了。
朱由校则是澹澹的开口道:“朕,不懂,可以问问这些新的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