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的新任务像一道新的枷锁,却也像一把意外获得的钥匙。
设计活性深渊能量探测器——这意味着她将被允许访问更高敏感度的能量传感技术数据库,甚至可能接触到一些前沿的能量场论模型。
这些知识,正是她优化生物能量谐波、更深层次理解并对抗阿娣体内侵蚀所亟需的。
“接受任务。”
林秀的回应毫无波澜,意识已开始飞规划。
她再次将自己投入浩渺的数据海洋。
这一次,她的主意识虔诚地扮演着系统工程师的角色,精心构架着探测器的理论模型、传感器阵列、信号处理算法。
每一个步骤都清晰、合规、高效。
而在意识的暗面,“窃火”
的熔炉燃烧得更加炽烈。
她贪婪地吸收着一切与高敏能量感知相关的知识,将其与从裂隙生物频谱、深渊冲击日志中解析出的特性相互印证、融合。
她对那股侵蚀性能量的理解呈指数级深化。
它并非一成不变的死物,而更像是一种具有微弱自适应能力的能量寄生虫,会随着宿主(阿娣)的意识状态和外部能量环境而微妙地调整自身,以维持寄生和破坏的平衡。
这意味着,她的生物能量谐波也需要具备某种动态适应性。
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也带来了新的可能。
如果她能设计出一种不仅能中和、甚至能“欺骗”
和“引导”
那股能量的谐波,或许就能在不引剧烈排斥反应的前提下,更安全地将它们从阿娣的意识中剥离出来。
她的很大一部分算力用于此,复杂的动态谐波模型在意识中飞构建、测试、优化。
同时,她也在精心编织着给系统提交的探测器方案。
这是一个绝佳的双刃剑。
一个高效的探测器,确实能帮助系统提前预警“裂隙生物”
的威胁,符合前哨站的整体利益(也间接保护阿娣)。
但另一方面,她也在方案中悄悄留下了几个极其隐蔽的“后门”
。
比如,探测器的核心传感单元对其振频率异常敏感,她略微调整了其默认校准参数,使其对那种特定的、承载“憎恨”
情感的深渊脉冲稍微“迟钝”
几个百分点——这将为她的能量操作留下更不易察觉的缝隙。
又比如,探测器的自检周期和数据压缩算法被她以“优化能耗”
和“减少数据冗余”
为由,设计得存在极微小的、周期性的时间窗口,在这窗口内,异常能量波动更容易被当作背景噪声过滤掉——这将是未来注入谐波的潜在时机。
这些改动微乎其微,分散在不同模块,且都有看似合理的工程学理由支撑,完美地隐藏在庞大而复杂的技术方案之中。
提交之前,她进行了无数次模拟测试,确保它们不会影响探测器的主要功能,也不会在常规审核中露出马脚。
“探测器原型设计方案提交。”
数据流涌向系统。
等待审核的间隙,林秀的心神再次回到阿娣身上。
第四次注入的效果仍在持续。
那短暂的意识碎片“……爹……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