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核”
的探测如同无形的潮水,一遍遍冲刷着“萌芽之域”
的规则边界。
它不再寻求粗暴的撕裂,而是试图理解这片“混乱生机”
的内在逻辑。
阿娣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冰冷而精确的“建模”
正在光膜之外进行,对方试图为这个充满“变量”
的世界建立一个预测模型。
压力以另一种形式降临。
世界的每一次内部波动,每一个新生的“杂音”
,似乎都暴露在对方的观测之下。
那种感觉,仿佛赤身裸体立于冰原,被无形的视线解剖。
“它在计算我们。”
阿娣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
维持世界的多样性消耗了他大量的心力去引导和平衡,同时还要时刻警惕外部的窥探。
林秀看着监控画面中,那些因为理念不同而偶尔生小规模冲突的光之精灵聚落,眉头紧锁:“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我们的内部动态完全暴露,它迟早会找到我们协同防御中的‘相位差’,那时攻击将避无可避。”
老查理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既然它在‘学习’和‘建模’,我们能不能……主动给它一些‘错误的数据’?制造一个虚假的‘镜像世界’,覆盖在真实世界之外,迷惑它的探测?”
这个想法极具风险。
创造一个足以欺骗“熵核”
的镜像,需要抽取世界本就不算富裕的能量,并且对阿娣的微观操控能力要求极高。
一旦镜像出现破绽被识破,反而会暴露真实世界的核心结构。
但似乎没有更好的选择。
阿娣沉思良久,同意了。
“萌芽之域”
的多样性本身,或许就是制造镜像的最佳素材。
因为连他们自己,也无法完全预测下一秒世界内部会诞生怎样的“意外”
。
计划定名为“万花筒”
。
阿娣再次连接光之茧,调动起世界集体的计算力。
但他并非推演一个固定的虚假模型,而是引导世界意识,在光膜内侧,构筑一个动态的、不断自我演化的规则镜像层。
这个镜像层会实时折射内部世界的活动,但会对其进行随机的放大、扭曲、延迟或重组,如同一个不断变换图案的万花筒,将真实的信号打散成一片看似合理却无法预测的噪音。
这是一个极其精巧的骗局。
当“熵核”
的探测波再次触及光膜时,它“看”
到的不再是一个逐渐清晰的模型,而是一个更加光怪陆离、逻辑时断时续、因果关系混乱的“幻影世界”
。
镜像层忠实地折射着内部那个吵闹的森林,却将树木的影子扭曲成怪诞的舞蹈,将鸟鸣编译成矛盾的诗篇。
“熵核”
的运算似乎出现了瞬间的凝滞。
它那冰冷的意志中,困惑的涟漪明显扩大了。
它试图从这片混沌中找出规律,但规律本身就在不断崩塌和重建。
第一次,“熵核”
的探测出现了明显的犹豫和重复扫描。
它的“手术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