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可能是来自东方的商人吗?”林泽宇问道。
“有可能,”对方回答,“但我们还需要更多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为了寻找答案,团队决定沿着尼罗河两岸展开实地考察。他们首先来到卢克索附近的卡纳克神庙,在那里发现了几块石碑上的铭文隐约提到了一种“远东之国”的存在。尽管内容模糊不清,但这足以让所有人感到振奋。
随后,他们又前往亚历山大港进行进一步调查。作为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重要贸易枢纽,这里保存着大量有关跨区域交易的记录。通过仔细查阅档案馆内的文献,刘洋找到了一篇由一位公元前二世纪的希腊旅行者撰写的日记,其中提到他曾见过一群操着奇怪语言的人,带着精美的丝绸和香料来到港口出售商品。
“这些人会不会就是中国人呢?”林泽宇猜测道。
“可能性很大,”李博士补充说,“根据时间推算,那时候正是汉朝鼎盛时期,中国的对外交往范围已经相当广泛。”
---
###科技助力真相浮现
回到驻地后,林泽宇迅速组织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所有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他们将陶器碎片上的符号输入系统,试图找到与已知汉字相匹配的部分。经过数天的努力,终于得出初步结论:这些符号确实与中国早期的文字体系存在一定关联,尤其是甲骨文和金文中的一些元素。
与此同时,张研究员则专注于研究那些壁画中的船只结构。他借助三维建模软件重建了完整的船体模型,并将其与同时期其他地区的船只对比。结果显示,这种设计兼具灵活性与稳定性,非常适合长距离航海,很可能是由中国或其周边国家制造并传播至地中海一带的。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一个事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埃及与古代中国之间就已经存在着某种形式的间接接触。虽然这种接触可能并非直接面对面的交流,而是通过中间商或其他途径实现的,但它仍然体现了当时世界范围内不同文明之间的紧密联系。
---
###文化交融的新视角
基于现有成果,林泽宇提议与开罗大学合作举办一场名为“跨越沙漠的桥梁”的展览。该展览旨在展示古埃及与古代中国之间可能存在的文化互动,并探讨这种互动如何影响了双方社会的发展。
在筹备过程中,林泽宇特别注重挖掘那些隐藏在细节中的共通之处。例如,他注意到古埃及宗教信仰中的某些概念与道教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而在建筑艺术领域,两者的装饰风格也呈现出一定的趋同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