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四十斤。
张惜悦知道,其他的面馆见醉仙楼生意好一定会找来买自家面条。
但她想可能有的面馆不会买自家面条,两百斤左右足够其他面馆分。
剩下四十斤就让杨凯带到铺子里去卖。
可谁知张惜悦刚走两天,整个镇上的面馆老板都找来了。
别说铺子里,就是光面馆啥的擀起来的都不够卖。
杨凯就只能让王桂花再多加一个时辰,从每天三百斤的量加到四百五十斤。
这样下来每天多出来差不多一百斤,杨凯就把多出来的拖到铺子里去卖。
但大家一听要八文钱一斤许多人就不买了。
许多精打细算的农户想着面粉才卖四文一斤,而麦子才卖二文四一斤,吃面粉不如吃麦子。
只有那些在面馆里吃过面条的,镇上的一些有钱住户或是村里的一些土财主啥的会买一点。
看着铺子里的面条越来越多,杨凯又开始担心了。
可就在杨凯发愁时,县城里突然有人找到杨凯,开口就要两百斤面条。
这无疑解决了杨凯的愁苦,急忙把积攒下来的面条称了两百斤给那个叫胡老板的县城里人。
杨凯心里不由美滋滋的想,要是那胡老板隔个几天就来一趟,那就一点也不担心面条会积压库存。
杨凯没得意上几天,那个叫胡老板的人又来了,张口就说自己每天要两百斤。
虽然杨凯把剩下的面条全部称给了那个胡老板,可如果再给王桂花加量,她能擀得出来,也不知道擀面机受不受得了。
杨凯的第一反应就是再做一台擀面机。
可做擀面机事小,上哪里去找那么合适的人来擀面条呢?
之前杨凯还不放心王桂花,可这半个多月看王桂花的做事态度,杨凯忽觉张惜悦虽然才十岁,但看人看事的眼光是真准。
所以一大早就让赵阿福去把张惜悦接来,想和她商量商量此事。
张惜悦听后,望着院子有些发愁了。
虽说这房子的房间多,可这院子毕竟有限。
每天四百五十斤面条尚可容纳,再多是真不行。
加上还是太阳好,万一要是没有太阳那所有的面条就要放到屋子里晾干。
再加一台机器肯定是不行的,到时候别和上次一样辛辛苦苦做出来,结果全捂坏了,那得多心疼啊。
但想到那个胡老板既然是县里来的,他一个人就可以吃下两百斤面条每天,那么会不会有其他人来呢?
或者她们面条的名声越来越响,现在是单独的一个县一个镇,可一个省下还有那么多县和镇呢。
难保他们不会找上门来。
如此想着,张惜悦的眼睛渐渐睁大了起来。
果然是民以食为天,真是不管何时何地,吃是第一位啊。
这让张惜悦不得不重新算起账来。
之前张惜悦和杨凯粗略算了一下。
他们买回来的面粉是四文钱一斤。
因天气较热,鸡蛋五文钱一斤,按照鸡蛋加到面粉的比例,就是四斤面粉十六文加一斤鸡蛋的五文,总共二十一文。
平均下来就是五点二五文一斤,面条供给醉仙楼与其他面馆的价格是七文一斤。
按照两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