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那么自然而庄重,脚上是一双擦得光亮的黑色旧皮鞋,步履沉稳而轻捷。
“你好。”朝暮有些流氓的抓住他的手不放,神父也不气恼,反而依旧用那双水灵灵的眼睛申请缱绻的望着她。
很神奇的是,朝暮居然能从这深情中看住怜悯和慈爱。
他的深情绝不是简单的狭隘的小爱,反而是一种带着众生平等的博爱。
俞仁照神父的教养并非来自刻板的礼仪训练,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善良、同理心和对信仰的虔诚实践,这体现在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中。
他走路时步伐从容,不会匆忙疾行,也不会拖沓迟缓,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实处,带给周围人一种奇异的安定感,在回廊或庭院中遇到教友,他会主动放缓脚步,微微颔首致意。
当有人与他交谈,尤其是对方需要倾诉时,他会微微向前倾身,目光柔和地落在对方脸上,双手自然地交叠或轻放在膝上,不会随意打断,也不会做出任何不耐烦的小动作。
这种全神贯注的姿态,让诉说者感到自己被全然尊重和接纳。
如果需要安慰他人,他可能会伸出手,轻轻拍拍对方的肩膀,或者握住对方颤抖的手,他的触碰总是恰到好处,充满关怀却又绝不逾矩,带着一种治愈性的力量。在分发圣餐或物品时,他的动作轻柔而精准,充满了仪式感般的郑重。
他严格遵守时间,无论是主持仪式还是与人会面,总会提前片刻到场做好准备,他的个人物品,如经书、笔记,总是摆放得井井有条,反映了他内心的明晰与自律。
他的声音是他最大的魅力之一,低沉而富有磁性,如同大提琴的鸣奏,语速平缓,吐字清晰,即使在讨论严肃的话题,也从不提高音量,更不会厉声呵斥,那声音自带一种抚慰人心的魔力。
他善于运用“我理解你的感受”、“这一定很艰难”等充满共情的话语开头,他从不急于给出建议或评判,而是先尝试理解对方的处境,他的劝慰往往引经据典,却能用最平实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同涓涓细流,滋润心田。
他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并给予真诚的赞美,无论是孩子画的一幅稚拙的画,还是一位老妇人对花园的精心照料,他都能找到值得称道之处,他的鼓励具体而微,让人感受到真切的关注。
当他接受感谢或赞扬时,总会微微低下头,露出一抹略带羞涩的笑容,轻声说:“我只是做了应做之事。”他的眼神中从未有过傲慢或自得,只有一如既往的平和与谦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