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象鼻手术
孙立中团队发明这种支架型人工血管应用到“象鼻手术”中之后,其手术效果与传统方法相比有了非常显著的改善,可以说变得非常好,大大降低了围手术期和远期的严重併发症,这项改良简单实用,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难题。
从此以后,“孙氏手术”就成为了升主动脉置换术式的金標准。
当然,此时的陈远航用的就是“象鼻手术”,因为现在还没有孙先生的支架型人工血管,只有斯坦普教授带过来的两根普通的人工血管,他直接用了传统的“象鼻手术”。
遗体在医疗实践中不涉及恢復和后续生存的问题。
考虑到这一点,陈远航决定一次解决所有问题,他將常规需要分两次做的手术流程合併到这一次全部完成。
这样一来,虽然技术操作上复杂了许多,但可以省去理论上的第二次手术操作。
当然在大体老师身上操作不用担心安全问题,所以可以做的隨心所欲,但也面临著不小的困难最主要的困难来自於遗体血管的状態。
因为人去世后,血液循环停止,全身的血液在很短的时间內就失去了流动性,变成了凝固的血块(凝血)。
这些血块长时间存在於血管中,加上组织失去生命力后的自然变化,使得血管本身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遗体的血管壁失去了活体组织应有的柔软度和弹性,变得异常僵硬、发脆,就像乾燥变硬或者老化失去韧性的橡胶管一样,极其容易在操作中被损伤,比如,用手术器械牵拉夹持时破裂。
这种组织特性与正常活体手术时所面对的充满血液、柔软有弹性的健康血管组织截然不同。
可以想像,在这种又干又硬文脆的管道上进行缝合、连接人工血管的操作,其难度要比在活人身上进行同样的操作大得多。
活体的血管有韧性,有一定柔软度,缝合时针线容易进入且不易撕裂。
而遗体的硬脆血管,不仅缝合针难以顺畅刺入,缝合线勒紧时也很容易把脆弱的血管壁割裂开或扯破。
陈远航在做每一个步骤,比如裁剪病变血管、修整血管埠、在硬邦邦的血管壁上进行吻合缝合,每一步都要付出数倍於常规手术的精力、耐心和极其细致精准的操作。
可以说,这个难度绝对不是正常人体血管置换难度的简单增加一倍两倍,而是呈现几何级数般的上升。
陈远航知道难度很大,但他没有因此变得慌乱或者急於求成。
他选择了最稳妥也最需要定力的方式:完全按照手术的规范步骤和流程,一步接一步地、细致精准地向前推进。
虽然需要极大的耐心慢慢操作,但他的双手动作却又非常快速且异常稳定。
这种“慢”体现在他审慎地判断每一个步骤,“快”则体现在他动作利落、没有多余和犹豫;“稳”则是指即使在高难度操作下,他的手控制精细器械时也几乎没有颤抖,缝合引线时力道均匀適中,展现出过硬的手术技巧和心理素质。
正是这种结合了极高专注力、精湛技术和平稳心態的操作方式,支撑著他克服重重困难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