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看一遍后,在认为优秀的试卷上做出标记。
最优的卷子标记为圈,次优的卷子标记为尖。
中等的卷子标记为点,较差的卷子标记为直。
最差的卷子就直接画个叉。
所有文章看完后,就按顺序传递给下一位读卷官。
如此循环,直至每份试卷都经过所有读卷官之手。
这样就能确保每份试卷都能得到审阅,公平公正,避免一人的喜好决定考上命运。
所有文章读完后,根据卷子上的圆圈多少,选出前十名卷子。
然后所有读卷官再共同审核这前十名的卷子是否有争议,如果没有争议,才会送给皇上。
由皇上点出前十名。
这样的读卷规则从前朝就存在,到了大景朝也没有多少改变。
按理说,经过这么多重要官员选出来的试卷,必定不会埋没好的文章。
但实际操作上并不是这样。
特别是如今党争的情况下,你清流要圈的文字,我温党就是给你画个点。
你温党觉得好的文章,我清流就是要给你打个叉。
原本大景朝是十二人阅卷,于是就会出现一张试卷上六个圈,六个叉的情况。
于是又多增加一人,变成了十三人。
当然读卷官也有中立的,这个时候两边都不好得罪,就只能打个中等成绩。
此刻文华殿内,烛火通明。
所有读卷官都翻看着分给他们的卷子,气氛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次辅温知行眼睛微微眯了起来。
也不知道内廷太监是故意还是无意,分给他的答卷中,最上面一份便是李钰的。
看到这个名字,温知行眼皮便跳了跳,脑中浮现出李钰当庭怼他,让他下不来台的事情。
心中便不由有了几分怒气,耐着性子将李钰的文章看完。
温知行不得不承认,李钰确实有才华。
这要是为他所用,必定是能吏,干吏。
可惜双方已经不可能了,从他派刺客到想要让李钰落榜,就已经是不死不休的局面。
温知行有那么一点点后悔,早知道就不给陈渐安出头了。
只是陈渐安是他门生,帮他做了不少事。
如果不出头,岂不是让其他跟随他的官员寒心。
想到这些,李钰就算是文章写出花,他也不可能画圈,直接画了个点。
然后便将李钰的文章放到了一旁。
温知行看文章很快,能做到次辅这个位置,自然也是有真才实学的。
分给他的二十三份文章很快看完,将答卷传递给了三阁老沈知渊。
沈阁老也是清流一派,看完分给自己的答卷,传递给四阁老谢安澜。
随后他拿起了温知行传递来的文章。
第一篇便是李钰的名字,沈知渊脸上露出笑容。
李钰在朝堂上舌战温党众人,让他颇为欣赏。
而且还是顾清澜的学生,那就是他们清流一派。
还没看文章,便看到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