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大本营的风裹着雪粒,打在橙色帐篷上“簌簌”
响。
登山队出那天,队员们的背包侧袋都鼓囊囊的——左边是仁济堂寄来的栽培红景天饮片,包装上印着林芝基地的照片,红景天叶片在阳光下舒展;右边是备用的进口药,蓝白包装上的外文在风雪里有点模糊。
队长举着手机直播时,哈气在镜头前凝成白雾:“家人们看,这就是我们的‘秘密武器’。”
他先晃了晃栽培红景天的盒子,“这是苏医生团队在林芝种的,红景天苷含量快追上野生的了;这个是进口的,上次有队员吃完吐了半宿。”
他把两种药并排在雪地上,“今天咱们就做个实战测试,看看中国药能不能顶住世界之巅的海拔。”
评论区的消息像雪片似的飘:“加油!
希望国产药给力!”
“我爸去西藏时喝野生红景天还高反,这个栽培的能行吗?”
队长笑着挥挥手:“等我们消息!”
海拔52oo米的大本营,是队员们适应高原的第一站。
往年到这,至少有一半人会头痛、喘不上气,队医的血压计总忙个不停。
但这天傍晚,帐篷里飘着淡淡的药香——小郑正把红景天饮片放进保温杯,沸水冲下去,茶汤慢慢变成透亮的浅褐色,带着点高原植物特有的清苦,像掺了点雪山融水的味道。
“苏医生特意嘱咐,每天泡3克,像喝茶一样,别空腹喝。”
队医拿着说明书,给每人分了一小包,“半小时后测血氧,都记着自己的状态。”
小郑捧着保温杯喝了两口,舌尖先尝到苦,咽下去后,喉咙里慢慢泛出点回甘。
他是队里最容易高反的,上次到这,搬两箱氧气瓶就蹲在地上喘,胸口像压着块冰。
可今天,他喝完茶帮队友搭完帐篷,居然没觉得闷。
“哎?”
他摸了摸胸口,“我刚才搬登山绳,居然没像以前那样喘不上气,好像……轻松多了?”
队医举着血氧仪走过来,夹在他指尖:“92。”
数据跳出来时,队医挑了挑眉,“不错啊,比你上次同期高2个点,心率也稳多了。”
小郑自己也愣了,又喝了口茶:“这红景天有点东西啊,比我想象中管用。”
帐篷外,队长正给苏怀瑾消息:“第一关过了,队员状态比预想的好,暂无不适。”
消息后面加了个登山的表情。
海拔65oo米的前进营地,是高原反应的“鬼门关”
。
往年到这,总有队员抱着头缩在睡袋里,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最后只能遗憾下撤。
但这次,队员们喝完红景天茶,居然围坐在帐篷里分能量棒。
小郑咬了口巧克力,含糊地说:“我居然有点饿。”
上次到这,他连水都咽不下去,现在却能啃完半根能量棒。
旁边的老队员笑他:“你这是被红景天‘激活’了?”
队医在记录本上写字,笔尖在冻硬的纸页上划过:“全员血氧88以上,无头痛、恶心症状,未启用进口药。”
他抬头看队员们聊天,有人在说“明天冲7ooo米应该没问题”
,声音里没了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