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济堂的窗台上,一盆薄荷长得正旺,叶片上的水珠在晨光里滚来滚去。
苏怀瑾坐在书桌前,面前摊着“全球濒危药用植物保护论坛”
的言稿,钢笔尖悬在“红景天栽培技术的可持续性”
那行——她在想该怎么把“羊粪施肥”
这个藏区老办法,讲得让国际同行明白其中的生态智慧。
电脑右下角突然弹出邮件提示,件人是“91hotraditiona1dett”
。
苏怀瑾的指尖顿了顿,点开来时,标题先跳进眼里:“红景天栽培技术纳入传统医药保护目录”
。
正文不长,却像块石头投进静水,在她心里漾开圈圈涟漪:“该技术通过生态种植实现传统药用植物的可持续利用,既保护了野生资源,又保障了药用需求,是‘传统医药现代化’的典范。
91ho将向全球推广该模式,尤其推荐给高原国家(如尼泊尔、不丹)。”
她反复读了两遍,指尖划过“传统医药现代化的典范”
几个字,忽然想起三年前在林芝,卓玛指着刚栽下的红景天苗说:“这药要是能让山外的人也用上就好了。”
那时她们还在为红景天苷能不能到o4愁,从没想过有一天,它的种植技术会被写进全球保护目录。
下午三点,论坛视频会准时开始。
苏怀瑾对着屏幕调了调麦克风,镜头里,91ho传统医药部主任正举着一张照片——是林芝基地的采收场景:藏民们蹲在红景天田里,手里的竹篮装着刚挖的根茎,紫红的断面在阳光下亮,背景是连绵的雪山。
“大家看这里。”
主任的声音透过扬声器传来,清晰而郑重,“中国的红景天种植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保护传统医药不是‘禁止利用’——那样只会逼得人偷偷挖,反而加资源枯竭;真正的保护是‘科学利用’:既让药材活下去(不挖野生),也让它能继续治病(种栽培品)。”
他翻到下一张幻灯片,是红景天种植-检测-利用的闭环流程图:左边是羊粪堆肥的照片,中间是实验室检测红景天苷的色谱图,右边是登山队员喝红景天茶的场景。
“这种从田间到临床的完整链条,有数据支撑,有实战验证,值得全球学习。”
苏怀瑾看着屏幕里自己团队的研究成果被这样郑重推荐,忽然想起陆则衍之前打趣的话:“说不定以后‘黄芪套种’会成国际学术热词。”
那时只当玩笑,现在倒真有了点苗头。
论坛结束还没半小时,邮箱就收到了新邮件。
第一封来自尼泊尔的“喜马拉雅药业”
,老板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写着:“我们的高原也有红景天,当地人叫它‘喜马拉雅黄金’,但野生的快挖没了。
看到91ho的推荐,想引进你们的技术,按你们的标准种——请一定回复!”
附件里有张照片:几个尼泊尔药农蹲在石缝前,手里捏着几株叶片蜷曲的红景天,背景是裸露的山坡,看得出来采挖痕迹很重。
苏怀瑾的心轻轻揪了一下——这场景太像三年前的林芝了。
“得赶紧把英文版手册整理出来。”
她立刻给团队消息,“除了种植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