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漫进指南编写组的办公室时,正落在苏怀瑾摊开的初稿上。
纸页边缘还带着打印机的余温,“患者版解读”
几个字被她用荧光笔标成了暖黄色,像块吸满阳光的小垫子。
她捏着红笔,在“瘀血阻络”
那栏画了个大大的勾,笔尖顿在纸面,差点戳出个小洞——这页的解读写着“就像家里水管生锈,内壁结了垢,水流变慢还容易堵;身体里的血也一样,瘀住了就会疼、会麻”
,旁边还画了个简笔画:一根弯弯曲曲的水管,内壁粘着小黑点,水流细得像线。
“苏医生这是把指南写成生活小百科了?”
评审专家张教授端着茶杯走过,镜片后的眼睛弯成了月牙。
他弯腰瞥了眼纸面,指尖在“水管生锈”
几个字上点了点,“哪有医学指南这么写的?肝阳上亢比作‘电器漏电’,痰湿说成‘身上裹了湿棉花’——这也太像拉家常了。”
他拿起桌上的旧版指南,厚重的封面上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翻开内里全是“证候要素”
“病机转化”
等术语,像座密不透风的术语堡垒。
苏怀瑾把红笔搁在笔筒里,笔杆上的红景天图案被晨光照得亮。
“张教授您看这页。”
她翻到“高血压调理”
部分,那里用浅灰色底纹标出了段话:“天麻钩藤饮就像给血压装了减压阀,慢慢把压力降下来,不会忽高忽低;西药像安全阀,能顶住突然升高的血压,不让它飙太猛。
两者配合着用,就像给家里的水管装了双重保护,既稳又安全。”
旁边还贴了张示意图:左边是减压阀,右边是安全阀,中间用箭头连向“平稳的血压曲线”
。
“上周社区有个大爷,总偷偷停中药,说‘西药已经降血压了,喝这苦汤子干啥’。”
苏怀瑾指尖在示意图上划了划,“后来我拿这比喻跟他说,他才明白‘中药是让血压稳下来,不容易反复’。
现在每天自己煮药,还说‘这减压阀得天天开着才管用’。”
张教授没再说话,端着茶杯翻起了初稿。
翻到附录时,他忽然“咦”
了一声——附录页印着“家庭调理小工具”
,第一页是红豆袋热敷法:照片里的红豆袋是棉布做的,印着小太阳图案,旁边标着“微波炉高火加热2分钟,温度以‘贴手背不烫’为宜”
,下面还画了个小箭头,指向“腰眼位置(肚脐正对后背的位置)”
。
“连加热时间都标了,还怕人找不准位置。”
他摸着纸页上的照片,忽然笑了,“以前总说指南‘落地难’,难就难在没把‘怎么用’说明白。”
更往后翻,是穴位图。
太冲穴的位置用红色圆点标着,旁边配了张真人手图:脚背上,大脚趾和二脚趾之间的凹陷处,用食指按着重叠了个小图标,旁边写着“按到酸胀就对了,每次3分钟,像给‘火气’开个小窗口”
。
最末页是张漫画:左边的萝卜叉着腰,右边的降压药抱着胳膊,中间画了道闪电,配文“我们是冤家——萝卜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