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自《夜巡》开始,伦勃朗受到了评论界的攻击,被雇主拒绝付款,甚至惹上了一些有关酬劳的诉讼官司,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这种粗糙的画风。
画室的雇主和画家的赞助人不能接受,便是因为,有人坚持认为伦勃朗交了一幅半成品出来。
他们想要的是伦勃朗完美无瑕的作品。
而非粗砾斑驳的作品。
伦勃朗以精致触及粗糙,尝试以绘制特里普小姐披肩上蕾丝花边的虔诚态度,去描摹坑坑洼洼的独特质感,光和影在画布上交错的质感。
他以落入悬崖谷地的方式,飞向艺术的山巅。
“我不知道伦勃朗更喜欢哪一个自己,我实际上也并不知道伦勃朗更喜欢那幅画。”
刘子明顿了顿。
“身为磨坊主的孩子,他大概应该不会讨厌被奥治兰亲王视为荷兰艺术之未来的感觉,也不会讨厌评论家追捧他,把他称之为第二个鲁本斯的感觉。”
“他未必就更讨厌更成功的自己,而更喜欢失败的那个自己。两者无疑全部都是真实的伦勃朗。两幅作品,对他来说都同样的重要。”
“但我想。”
“伦勃朗的面容,那张带着帽子,留着胡子的脸,却只会被画在其中之一上。伦勃朗很有幽默感的把自己的头像,画在了夜巡里人群之间。要是这样的头像出现在另外一幅作品上……”
“那——”
“我只能说,我真的实在是佩服他的幽默感与勇气。”
这是刘子明今天晚上讲得最好的一个艺术笑话。
他一语双关。
真实的面容拥有两种不同的含义。
一是相比《玛丽亚·特里普肖像》这种伦勃朗单纯以客体的身份,用拘谨而恭敬的心态所创作的作品,《夜巡》画面风格可能更加接近于画家真实的追求。
其次。
它还有一重浅层的表面的含义。
正如刘子明话语所说的那样——“真实的面容”,就是纯粹的字面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