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黄克瓒清了清嗓子,他面容清癯,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方从哲身上。
“元辅,诸公,”
他缓缓开口,语气审慎,“陛下建此奇功,臣等与有荣焉。
然,捷报之中,陛下决意成立‘远东都督府’,并全面恢复前朝奴儿干都司之治,此事……关乎国本,耗费必巨,臣窃以为,不可不深思熟虑。”
他环视众人,见注意力已被吸引,便继续阐述其忧:“诸公皆博古通今,想必深知,当年朝廷为何不得不从奴儿干都司逐步收缩,乃至最终放弃直接管辖?”
“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彼地乃苦寒绝域,千里冰封,沃野难寻,难以屯垦自给。
驻军所需之一应粮秣、军械、饷银,乃至日用之物,几乎皆需依赖关内长途转运,跋山涉水,靡费甚巨!
而当地所能征缴之税赋,几乎微不足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21章如何做到的?(第22页)
“每年投入犹如泥牛入海,不见回报。
长此以往,恐成朝廷难以承受之重负,足以耗尽国帑,动摇国本。”
最后,他将目光转向一直沉默的户部尚书毕自严,语气沉重:
“更何况,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自古大军一动,粮秣、犒赏、抚恤,耗费何止千万?陛下此次御驾亲征,动员数十万大军,转战数月,虽获大胜,然则……”
“毕尚书,我户部国库,如今恐怕早已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了吧?如此情形之下,又如何还能有余力,去支撑这新设之都督府与经营那片极北苦寒之地的无底洞?”
黄克瓒这番鞭辟入里、直指核心的考量,如同给热烈的气氛泼了一盆冷水,让众人从胜利的兴奋中逐渐冷静下来。
王在晋、徐光启等人也微微颔,显然,黄克瓒所提出的,正是他们心中虽未明言,却同样存在的深切顾虑。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掌管天下钱袋子的毕自严,等待着他的回答。
毕自严迎着众人探究、忧虑、期待交织的目光,脸上却并无众人预想中的愁苦与沉重,反而浮现出一种极为复杂、混杂着深深困惑、难以置信乃至一丝荒诞的神情。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先轻轻叹了口气,仿佛自己也无法理解即将说出的真相。
“黄部堂所虑,句句在理,深谋远虑,皆是老成谋国之言。”
毕自严先肯定了黄克瓒的担忧,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异常奇特,“若按常理度之,经营辽东、恢复奴儿干都司旧疆,确需倾国之财力。
陛下此次亲征,按以往规模,耗银近千万两,粮秣数百万石,亦属寻常。”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组织语言,然后才用一种清晰的、却仿佛自己也不敢置信的语调,缓缓道出:
“然而,据户部有司存档、调拨票据逐一核实,自陛下誓师出征,至辽东捷报传回,我户部……实际调拨往前线的粮秣,总计,”
他刻意顿了顿,每一个字都咬得极其清晰,“二十万石。”
不等众人反应,他继续道:“所支应之银币,总计,”
他再次停顿,目光扫过众人瞬间凝固的表情,“不过三十万枚。”
“……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