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帝国的文教(第12页)
“顾爱卿,教化乃“治国安邦之根本、人伦秩序之基石、民风淳朴之源头,你在礼部任职多年,想必对国朝文教之事颇有心得,可否为朕解惑?”
顾秉谦心中稍定,知道前面是陛下的考校,现在才是真正进入正题,当即整肃衣冠,从容应答:
“陛下以教化喻国本,实乃至理名言。
臣在礼部二十余载,亲历文教兴衰,深知其关乎国运。
太祖高皇帝虽起于寒微,却深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之道,开国之初便定下崇儒重教之基。”
他略作停顿,见皇帝神色专注,便继续详述:“我朝自洪武肇始,便极重教化。
洪武八年,太祖下诏‘天下立社学’,明令‘每五十家设社学一所’,‘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
同时确立府、州、县三级官学体系: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县设县学,开历代未有之系统官学规模。”
“至永乐年间,此制更臻完备。”
顾秉谦如数家珍,“全国有官学一千二百余所,卫学二百余所专教武官子弟;社学之数,更如星罗棋布,遍及城乡。”
“有意思。”
朱由校忽然插话,眼中闪过思索之色,“如此说来,我大明早已建立起从京城到地方的完整教化体系?”
“陛下明鉴。”
顾秉谦躬身道,“不仅如此,生员名额亦有精细规制。
礼部根据地方人口、赋税核定:府学廪生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
(廪生可领官府补贴,岁给米六石;额外录取者称增生,名额与廪生相当却无补贴;再额外录取称附生,无名额限制。
这便是‘廪—增—附’三级体系。
)
朱由校听得入神,不禁暗叹太祖朱元璋真乃一代雄主。
在元末战乱的废墟之上,竟能构建起如此缜密周详的教育体系。
虽以数百年后的眼光审视,其中不免有其时代局限,然在当日,能有这般制度设计与远见卓识,已堪称旷世罕有。
顾秉谦察言观色,见皇帝兴致正浓,语气渐沉:“然自成化以降,情形渐变。
民间开始兴盛,多由致仕官员、地方名士倡办。
此类初时确也育才无数,讲学论道,蔚然成风。
然近年来,其弊渐显,鱼龙混杂,已非昔日纯粹向学之所。”
他略一斟酌,“其中一些,假讲学之名,行结党之实。
无锡东林便是其中典型。
其门前所悬‘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联,看似胸怀天下,正气凛然,实则暗藏干政弄权之心。”
“各地往往相互声援,师生以门户相标榜,以学问为党争之具,渐成朋党之势,干预朝政,淆乱视听。
此风若长,实非国家之福。”
“更严重的是,”
他神色愈凝重,言语中透出深切的忧虑,“自嘉靖以来,官学衰败之势,触目惊心。
多地官学学田被地方豪强巧取豪夺,教谕俸禄常年拖欠,以致师道不存,尊严扫地;因经费匮乏,学舍多年失修,梁柱倾颓,窗牖破败,难以为继;卫学停办近半;至于太祖当年苦心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