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对这位年轻的主簿都非常敬重。
农桑的女子更是眼浮异彩,想多看几眼。
特别是那些降卒出身的屯民,每次看到许泽亲自下田、常来坎上认真听取的身影,都会目露感动、心生崇拜。
如果当年家乡的每个胥吏、官员,都像许泽这样务实、勤劳、亲和,他们就不会变成流民,最后落草为寇。
许泽劳作一番后,有屯田的宿卫找来,带了几名耆老,同时后方还跟着一个皮肤黝黑、裤腿挽起的中年人。
“子泓。”
“枣君。”
许泽拱手,这是现任东阿令枣祗,主负责阳谷屯田事宜,他早年跟随曹操,也是带资而来,也是曹军几次颓败之后,没有机会大展身手。
现在能主理军屯之事,对枣祗来说是一次尽用才学的机会。
所以他对许泽颇为感谢。
毕竟屯田策,是许泽率先提出的。
两人一同沿田坎走着,枣祗身旁的这几位耆老向许泽躬身道:“许先生,眼下临近酷暑,阳谷之地许多农田,都有干涸的迹象,往年,济水、大野泽都会短流,取水润泽颇为困难。”
“能否,向曹将军提及此事,各营分来的田土都各有肥瘦,收成恐怕也有分别……若是最终欠收,可否从轻处罚?”
枣祗笑道:“眼下仁政推及,酷暑天灾亦是实情,若是欠收则可计入来年收成以换,如何?”
许泽面色不动,眉头微皱,咋舌道:“若是这样,收成受损将会极多,开了这个口子,很多人都不会尽力了。”
枣祗耐心一笑,道:“天象如此,如之奈何?”
“是啊,这也并非是我们偷闲,实在是每年都如此,不敢保证……若是按之前计数分粟,交了税、还了耕牛、官犁,只怕是就不剩多少了。”
“还得欠!”
几个耆老埋怨起来,但碍于许泽比他们大部分屯户都要勤苦,不敢声音太大。
唯一可以拿来说道的,便是许泽的百亩田,都在河边,他根本不怕这些。
“好,我知道了,一天之内给诸位答复,请枣君安抚好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