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芯片‘无极之芯1.0’与量子计算机操控系统‘太极量子1.0’在计算机行业掀起了翻天覆地变化的时候。
另一边,金陵。
栖霞高新技术开发区,川海材料研究所的总部,一群平均发量盖不住头顶三分...
###星际方舟的第二次试航:比邻星系统的探索
在“星际方舟”首次试航取得圆满成功后,徐院士团队迅速投入到下一次任务的准备中。这一次,目标更加宏伟??他们将前往比邻星系统中的一颗类地行星进行探测。这颗行星被命名为“曙光二号”,因其与地球相似的环境特征而备受关注。
####准备阶段:技术升级与人员培训
为了确保此次任务的成功,团队对“星际方舟”进行了全面的技术升级。首先,“量子跃迁引擎”经过优化,其稳定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能够支持更长距离的跳跃。其次,生命支持系统和生态循环模块也进行了改进,以适应可能面临的极端环境。此外,新版AI系统Ai-X2被安装到飞船上,取代了之前的Ai-X1。Ai-X2不仅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还增加了自我修复功能,可以在硬件受损时快速恢复部分功能。
宇航员队伍也进行了扩充,从原来的六人增加到了十人。新增成员包括地质学家、生物学家和语言学家等专业人才,以便更好地研究外星环境和潜在的生命迹象。同时,所有宇航员都接受了为期三个月的高强度训练,内容涵盖紧急情况处理、心理调节以及跨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
####起飞与跳跃:突破极限的旅程
随着一切准备就绪,“星际方舟”于公元2157年3月15日从地球出发。飞船先通过常规火箭进入轨道,随后启动“量子跃迁引擎”。由于此次跳跃的距离远超上次试航,整个过程显得尤为紧张。经过数小时的等待,飞船终于成功完成了跨越数千光年的跳跃,顺利抵达比邻星系统。
然而,在接近“曙光二号”时,飞船再次遭遇电磁干扰。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干扰波的强度更高,频率变化更为复杂,导致多个关键系统出现短暂瘫痪。幸运的是,Ai-X2迅速介入,利用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分析干扰源,并提出了临时解决方案。宇航员们根据指示调整飞船姿态,最终成功摆脱了干扰区域。
####初步探测:神秘的外星世界
当“星际方舟”进入“曙光二号”的轨道后,宇航员们迫不及待地开始对这颗星球进行初步探测。通过远程传感器传回的数据,他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