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团队在陆家嘴搭建出测试环境,自然要进行长周期的算法验证。
确保定位精度不受天气等外界因素影响。
此刻随着安装有接收机的车辆,在金融中心超高建筑群道路上行驶,临时搭建出的导航系统监控室内,大家都屏气凝神等待反馈动态定位数据。
旁边空间技术研究院梁占军教授,他们团队虽主要负责北斗卫星工程架构,却也清楚误差抑制算法重要性。
如果说把北斗卫星导航项目,简单分为太空和地上两个部分。
那么燕大卫星联合技术实验室,便是通过开发优化算法解决信号在地上终端的精度。
两者有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无法建设出真正的国产定位系统。
更不要说后续北斗三号全球组网。
梁占军刚从孙稼栋院士那里,得知燕大完成多路径误差抑制算法,整个人心情可以说是非常高兴的。
毕竟北斗二号实验卫星自从成功发射,经过这段时间各项团队攻坚克难,基本就差最后的误差抑制问题。
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怎么可能不为燕大欣喜。
奈何当看到燕大仿真实验室给出的数据,却不由得从严谨层面持怀疑态度。
没办法。
谁让算法的表现太过优秀完美。
就仿佛经过多年调试一样,硬生生把北斗的定位精度推到远超GPS的水平。
强的不敢相信。
尤其这种结合深度学习概念的算法,还是出自位数学科学院的学生之手。
“今天选择的测试线路,除被超高建筑群包围,这个时间段路上车流量也正处于高峰期。”
“另外中间还会经过高架桥涵洞,这会大幅度减弱卫星的定位信号。”
“在这种环境下,就需要借助算法实时补偿。”
“当初GPS研发时,恐怕都找不到如此苛刻的算法测试验证场景。”
梁占军目光注视着屏幕中的各项数值,忍不住又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