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边润喉边等待下文。
霍尔效应发现在一百多年前,即通电导体在垂直磁场中产生横向电压,源于洛伦磁力使电子路径偏转。
直到二十多年前,克利钦发现量子霍尔效应,在强磁场和极低温下,二维电子气的霍尔电导呈现量子化平台。
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则是通过材料自身的自发磁化和拓扑能带结构,实现零磁场下的量子化霍尔电导。
可以说唐亚愚他们团队研究的,乃是属于诺奖级别的重要物理项目。
不过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提出后,尽管国际上有许多团队都展开了研究,截至目前却没人能实际观测到,零磁场下的量子霍尔电导。
使得理论无法转化为定理。
其中最难的环节,便是观测材料样本的制备。
毕竟要想确认零磁场下的霍尔电导,材料需满足三个必要条件。
能带结构具有拓扑特性,形成一堆边缘态。
具有长程铁磁序。
体内为绝缘态,仅一维边缘态参与导电。
经过整个团队的研究,最终把目标放在,磁性拓扑绝缘体的方向上。
本来正常情况下要研发制备这种材料,需进行大量的实验不断投入试错成本,不夸张的讲几年都有可能。
然而在在最困难的时候,相场模型课题却取得成功。
在学校会议上,唐亚愚得知此消息后,第一时间便想到了自己项目。
或许能通过相场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减少实验试错成本以及周期。
如此只要顺利的话,整个项目的时间有望缩短。
关键可以在国际上领跑。
作为凝聚态物理领域,达到诺奖级别的项目,全球参与研究的团队可不在少数。
甚至不夸张的讲,他们项目的成员,每天到工作岗位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查看国际上有没有什么新闻,不然被别的团队抢先完成实验的话,那么这段时间整个项目内所有人的努力基本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