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这架国产五代隐身战斗机上,还多少存在些小的问题。
比如极为复杂的主动控制功能模块。
毕竟歼20是静不稳定的,飞控系统需要持续不断的高频微调所有控制面,才能维持飞行的稳定,其背后是计算机每秒上百次的修正计算。
但在上次的航电和飞控系统综合试验中,因为复杂的气动布局和轻量化结构,在特定速度下发生了震颤,这对于战机来说却是致命的问题。
另外便是飞控系统算法最难的控制分配问题。
简单来讲的话,就是当飞行员做一个简单指令,飞控计算机需要解算优化一个复杂的优化问题。
如何分机身各翼的偏转角度和速度,才能以最高效率和最小阻力,以及对隐身影响最小的方式实现指令。
这需要一套极其先进的控制算法。
……
入夜。
徐铭依旧在翻阅资料,确定目前飞控系统问题,又开始思索可行的优化方案。
“飞机在高速特定攻角机动下,出现低幅震颤,应当是飞控系统和机体结构,以及气流之间产生了不利的耦合。”
传统方法下面对类似问题,往往依赖风洞试验,来调整滤波器参数。
但过程往往缓慢且难以根除。
如果想彻底解决飞控系统存在的问题,保证原型机能够在明年提前首飞,把希望放在传统方法上肯定不可取。
徐铭虽是首次接触飞控系统优化工作,缺乏对此领域的丰富经验。
却可以凭借模型解构,对问题进行拆解重构。
把面临的困难,转化为数学和物理或者算法问题。
当念头停留在这里,下秒他没丝毫犹豫,当即拿过旁边的笔和草稿纸,边在上面演算推导边自顾自低喃。
并随时间流逝,整个人的眼睛越来越亮。
“对现有问题重构的话,或许可以将震颤视为一个动态系统稳定性的优化。”
“而非传统控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