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实际上,只是还没到杀他们的时候而已。他们一样也要被扫进垃圾堆。
但现在确实是一股助力,听王言的号令。
没有具体的组织,王言只要搞事情,他们就积极跟团,这些年配合的也还是不错的。
而且力量也不弱,毕竟真说起来,这第一批人,又有哪家不是权贵大户呢?他们是属于看到了钱,看到了前途,开始进行转型的。之后的才是后续发展起来的,大小不一的商人群体。
所以也被王言打击了的这些地方的大户,以及听他号令的这些新兴的资本主义的群体,也都积极支持。
甚至于他们都不需要支持,他们只要不找事儿,不拖后腿,对大明来说就已经是助力了,何况还是支持呢。
这是大明前所未有的高度团结的时刻。
如此其他地方也就安稳了,譬如云贵的各种土司,譬如北边的朵颜三卫还有女真人等等,这时候内部没问题,还都踊跃的掏钱打仗,外面的蛮夷谁敢找麻烦,谁就得被销户,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蛮夷是没文化,也不是傻,不是看不出眉眼高低,也都老实的很。
其中尤以朵颜三卫和女真人最老实,这几年王言除了收拾大户,改革军队,蓟辽建设,剩下的就是研究他们了。
拉拢、分化,还带着朵颜三卫、女真的百姓干活、搞建设,给他们发钱,帮他们种地,互相通婚。直接给被欺压的底层人做主,收拾他们的头领。
肯定是无法短时间内让他们归心,但是让一部分人认可并拥护大明的统治是没问题的。这一次戚继光带出去打仗的兵员,有一万多人就是朵颜三卫和女真人凑出来的。
王言怎么可能让他们在后边享受,同时还作为一个不稳定的因素呢,都弄到前边拼命去了。他们要是敢在战时不遵军令,那下场比鞑子都惨,杀他们比杀鞑子的优先级都要高……
综合种种条件,这一次与鞑靼的战争不说简单,却也是稳扎稳打的步步推进的。
戚继光在出兵以后,经历了几场小仗,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打成了大仗。双方十余万兵力,在草原上,在周边的山中,辗转腾挪互相攻防。
戚继光很快的熟悉了草原上的战斗,针对性的总结出了一套战斗方法,这是他的长处。很快的就将战斗打成了消耗战,打成了持久战。
这是王言嘱咐他的,此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