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人,一家人却都合谋栽赃陷害到了他的身上,想要用他来替嫡兄抵罪。
济世当时无权无势,遭遇家人背叛连个靠山都没有,但年轻气盛的他,又不愿意就这么受冤枉,断送了前程和性命,就去敲了登闻鼓。
这登闻鼓可不是好敲的,敲了登闻鼓就可以直接向皇帝申冤了。
但是在敲登闻鼓之前,先要受过鞭刑,要被鞭打够足足三十鞭之后,才有资格去敲鼓。
三十鞭子别说是一个文弱书生了,就是体格健硕的壮年男子,都承受不住的。
被鞭打了之后,不死也剩半条命了。
但是就是这样,济世还是撑下来了,他敲了登闻鼓,就有了越级面圣告御状的资格。
这件事被闹到了先帝面前,但是先帝为了保住济家人的面子,却拒绝为济世申冤,甚至动了杀心,想让济世死在宫里。
先帝自己是嫡子,所以在他的观念里,嫡庶有别的思想根深固蒂,很难改变的。
即使明知道济世无错,是被冤枉陷害的,但是他还是选择了偏袒包庇。
当然了这里面除了难以改变的观念之外,还有政治上的考量。
济家自从开国以来,就是天下读书人的表率,丛济家先祖到如今,世代承袭国子监祭酒的位子。
若是被天下人知道以礼法闻名天下的济家,竟然做出了这么卑劣无耻的事情,只怕就要寒了天下读书人的心。
这些读书人平素里虽然都是弱势群体,但是他们若是搞起事情来,那阵势可是相当让人头疼的。
解决不好就很容易会爆发内乱,陷入无休止的辩论与讨伐之中。
阮玉湖当时已经开始帮先帝处理一部分政务了,所以这件事她自然是知道的一清二楚的。
起初当阮玉湖听到了济世的遭遇时,她只是出于同情罢了,但是随着她对事情的了解,让她看到了很多济家人的恶。
身为国子监祭酒,管理教导着天下读书人的表率,表面上都是一副教书育人的谦谦君子样,背地里却是什么肮脏腌臜的事情都做。
这让阮玉湖如何能够忍受的了呢?国子监里的那些学子,都是云离的未来和希望,把那些学子们交到这种人手里,岂不是要毁了云离的国本吗?
这是阮玉湖无论如何都要容忍不了的事情,她的父亲和很多家人,都是为了守护这个国家而死的。
谁若是想要动摇这个国家的国本,那就是她阮玉湖的敌人。
于是阮玉湖便安排人,将这件事大肆宣扬了出去,在舆论的压力之下,逼的先帝没有办法再包庇济家的人人。
只好拿出了他的态度,令人重新彻查此事。
其结果毫无悬念的证明了,济世确实是被冤枉陷害的,而济世嫡兄犯的那些事也都被一一揭露了出来。
最后的结果自然是,恶人伏法得到了应有的报应,好人历经磨难终得平安。
先帝当时原本是想要换掉济家的人喷,另外再选一个品格出众,学识过人的人来接替济家的人,来做国子监的新任祭酒的。
但是这个提议被阮玉湖否决了,她的意思是济家的人做了这么多年的国子监祭酒,硬生生的已经把这个职务,坐成了世袭罔替的职务。
济家在天下读书人的心里,已经拥有了不可动摇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