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乌鲁木齐两百公里左右的达板城附近,这座小城是卡在乌鲁木齐必经之地的要道,所以大毛对这里的防守也相当严密。
经过上一次轰炸后所得到的反馈,此时这些大毛士兵也吃到了过于集中的亏,所以这次学聪明了的他们,开始实施小规模的骑兵骚扰跟分级抵抗政策,这让曹锟这一路也吃尽了苦头。
毕竟四周都是戈壁和草原,十分适合他们哥萨克骑兵的活动。
本就军纪不那么严格的他们,早就习惯了这种打家劫舍的骚扰战。
就是这种小股的骚扰战,让曹锟根本抓不住他们大部队,既不能跟他们决战,又不能呼叫空中支援。
所以此时的他被骚扰的十分被动。
但战争么,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面对这样小规模骚扰战,曹锟也利用人力优势,直接扩大了己方的预警范围,每天大营走的也并不快,直到达板城附近,两支军队就已经陷入了相对稳定的战线。
并不是曹锟打不过去,打不败这些哥萨克。
而是他身后也有着三百多公里长的后勤线,如果他在推进,他的后勤线将更长,更难得到补给,所以在他还没有得到充足补给时,那是根本无法动大规模进攻。
更加让他难受的是,他们这边骑兵部队十分有限,其骑兵质量也远弱于哥萨克,所以他们在野外打小股部队的遭遇战时,那是相当的吃亏。
所以在整条战线上,曹锟跟那些大毛也打起了猫捉老鼠游戏,就比谁更阴险。
如果讲这方面,那曹锟这些玩心眼长大的华夏军官可以说,是那些哥萨克骑兵的爷爷。
两方在对峙一个月的时间,曹锟这货利用钓鱼,直接就消灭掉,大毛骑兵三百多人,导致现在大毛骑兵也不太敢,出来无所忌惮的骚扰了。
但这样僵持的局面,很显然也在全国各地生。
外蒙那边经过上次一千多人的损失,这让尼古拉二世心痛不已,他们没想到华夏人竟然这么阴险,在大山之中隐藏了众多的士兵,直接打了他们一个伏击战。
经过这次战役,咱们的沙皇陛下多多少少也有点明白过来,原来此时的民国,并不是那一张窗户纸,或者说是一张破门,你给他一脚他就能直接倒下。
在几个军分区汇报完,尼古拉二世,更是觉得想要打开眼前的这个局面,那就必须集中大量兵力,在一个防线上集中突破,只要打败了民国的一整道防线,民国就应该承受不住损失而主动求和。
这样他也会体面的结束本来就不应该生的战争。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为什么尼古拉二世的野望这么快就消失了呢?
主要还在于后勤方面,此时跟民国全面开战,在西伯利亚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无底洞,无论是粮食,士兵,弹药,还是后勤方面的畜力车辆,无论他填进去多少,那都是永远不够。
整个国家现在已经尽到国民最大努力了,但今年估计还是会留下巨大的财政缺口。
此时尼古拉二世已经派出使团,开始跟法国商谈借款的问题。
(的确,此时的俄国内部其实并不稳定,而且还有巨大的财政赤字,所以动这场战争,他本来是想靠自己的兵力迅战胜民国的,他既得到了荣誉,又能得到一笔来自民国的赔款,那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