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后,立刻与大宁地方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展开紧密协调。
构建烽燧预警网络的指令下达后,工部负责提供建筑材料和技术指导,兵部负责调配士兵参与修建和日后的值守,礼部则参与制定烽燧预警的信号规范和相关礼仪。在地方上,布政使司负责协调地方资源,按察使司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都指挥使司保障修建过程中的安全。
设立官学的指令同样复杂,礼部负责制定教学大纲和选拔师资,工部负责建造校舍,地方三司协同挑选学生。
这位大臣到达大宁后,履职尽责,不仅查阅王府的军事部署图、人员名册,参与每一次军事会议,还定期向朝廷呈交详细的书面报告。报告中除了军事和藩王监管情况,还详细汇报大宁百姓的生活状况,如粮食产量、物价水平等民生相关内容。此外,牢记朱元璋对吏治的重视,着重调查大宁地区有无官员贪污腐败、克扣军饷物资等情况,查出几名中低级官员克扣军饷的证据后,当即按照明朝严苛律法将这些官员下狱严惩,在大宁官场引发强烈震动,官员们行事更加谨慎,朱权推进守城筹备等事务时,各级官员的执行效率和态度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按照朱元璋指令,亲信大臣着手将大宁的军事防御与地方基层组织紧密结合。他依据里甲制度,把城内及周边乡村划分为多个里甲单位,要求每个里甲负责一定区域的物资运输,将民间筹集的粮草、兵器等及时运往卫所和城防据点。同时,设立里甲情报员,负责收集所在区域的异常动向,如陌生人的出现、流言蜚语等,每日定时向卫所汇报。在一次运输任务中,某里甲因组织不力导致物资延误,大臣依据相关规定,对里甲长进行了严厉处罚,并通报各里甲,以儆效尤。
大宁局势紧张之际,又逢罕见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生活困苦。朝廷立刻启动既定灾荒赈济流程,从周边粮仓紧急调配粮食运往大宁。负责运输的官员若出现物资丢失、挪用等情况,将被从重治罪。在赈济过程中,大宁当地官员需如实上报受灾人数、灾情程度,若有隐瞒或虚报,同样面临严惩。
除了调配粮食,朝廷还从官仓中拨出耕牛和农具,分发给受灾百姓。地方官府组织人手,指导百姓修缮水利设施,为旱灾过后的农业生产做准备。同时,派遣农官深入乡村,传授百姓耐旱作物的种植技巧和灾后田地恢复的方法,帮助百姓在旱灾过后尽快恢复农业生产。此次灾荒赈济,不仅缓解了百姓的生存危机,也稳定了大宁的社会秩序,为后续的军事防御工作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心系大宁民生,特命人从南方运来耐旱的粟、黍等农作物种子,选派经验丰富的农官前往大宁,向百姓传授先进灌溉技术。农官们手把手教百姓如何使用翻车、筒车,利用大宁周边的河流、井水进行灌溉。还组织示范田,展示耐旱作物的种植方法和优势,鼓励百姓广泛种植,确保大宁长期的粮食供应和民生稳定,进一步凸显其对民生的全方位关注。
朱元璋从宏观的北方边防体系着眼,下令在大宁周边构建烽燧预警网络。亲信大臣组织人力物力,沿着大宁的交通要道、山口等关键位置,每隔一定距离便修建一座烽燧。这些烽燧与其他北方卫所的烽燧相互呼应,形成联防体系。一旦发现北元军队动向,值守士兵立即点燃不同组合的烟火信号,